电话:17606030745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资料文库

关于舞狮子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5-30

关于舞狮子的作文篇1

关键词:台湾; 狮舞 ;文化

一、中华传统狮舞文化源头与特征

狮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民俗活动。不管在城镇或乡村,南方或北方,民间各类的传统节日和喜事庆典都可见到热闹的狮舞活动 。狮舞,又称“狮灯”“狮子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狮子被视为瑞兽,寓意吉祥如意。因此,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舞狮活动,大多寄托了人们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祝愿。

狮舞文化历史悠久,形态多样。长久以来,专家学者对它的渊源考究众说纷坛,莫衷一是。首先,是关于狮子这一形象的考证。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87年,安息国王派遣使者向中原献狮。这是中国有关狮子的最早记载。考古人员在新疆尉犁县汉晋时期的营盘墓葬中发现过装饰有狮子形象的栽绒毛毯,吐鲁番阿斯塔那北朝至唐代墓葬中也出土了狮子纹样的丝织品,由此可见狮子进入中国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其次,据《乐府杂录龟兹部》记载,中国最早的舞狮出现在新疆库车县(龟兹),并由此而传入中原地区。起初舞狮只是简单地模仿狮子的动作,配以龟兹乐的一种舞蹈,表达人们对兽中之王的膜拜。现藏于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狮舞泥俑,1960年出土于阿斯塔那336号墓,高12厘米,长10厘米,由狮身与狮足两部分构成,其腿足明显的是人的足形。狮身是用掺有毛绒的细泥塑成的,狮子躯体外表及腿周,均用篦状物压划出弯曲的条纹,象征通体披皮,即所谓“缀毛为衣”。狮身中脊饰彩带一条,两侧有下垂的彩带各四条,互相对称,且与中脊彩带相垂直。这件狮舞俑的造型,就是当时模仿民间舞狮演出的形象。

在对历史文化的考证中,唐代关于舞狮的文献记载较多,我们不难发现,中原地区唐代便盛行舞狮。着名的有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西凉伎》:“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万里来。这些句子,无一不生动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现代北狮形象。除此之外,还有唐代着名的舞蹈“五方狮子舞”,据《新唐书·音乐志》记载,:“ 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郎。”唐代杜佑《通典》《坐立部伎》也记载:“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师子挚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可见此种舞狮规模宏大,并有严格的规制和舞法。这一时期的舞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注入了汉人思想和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由此传入民间。民间的舞狮则不断地渗入地域和文化的差异而形成各种形式的舞狮,以此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图腾和愿望。

在历史与文化的变迁中,我国传统狮舞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在我国民间,每年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前后,舞狮是民间不可缺少的喜庆活动之一。目前,在我国广为流传的狮舞文化中,按照风格与流派,分为了南狮与北狮。

南狮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大多结合了本地区的民俗习惯,在造型和舞法上存在差异。醒狮在民间也有不同的叫法:如南海的大头狮,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佛山狮和鹤山狮两种。 “南狮”狮头面容饱满,额头稍高但较为狭窄,眼睛大而有神并且能灵活转动, 同时,口阔带笔牙齿时隐时露。在“南狮”中也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鼓乐由鼓、锣、钹构成。三种乐器以鼓为核心指挥整个舞狮演练过程,节奏的变化及动作的转折需与鼓乐完美协调。鼓发出“咚”音,锣发出“珰”音,钹发出“锵”音。鼓为主调,钹为和音,锣为打点,三音合奏发出轻、急、快、缓的韵律。共有三星、五星、七星等三种鼓法。南狮表集观赏性、艺术性与竞技性为一体,表演时喜庆气氛浓烈。南狮的套路主要表现了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八种形态,形态通过“采青”与“破阵”两个内容来表现。

二、台湾狮舞文化的源头与特征

台湾位于亚洲大陆东南沿海、太平洋西岸,隔着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民国38年国民政府迁台,带来了六十万大军与政府人士,大陆各省的汉民族及满、回、藏、苗等各少数民族,亦人数多寡不一地迁移到台湾,其中有各界的大批精英,自然地将中华文化更完美地移来台湾,也移来了中华各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其中自然包括大陆民间传统的狮舞文化。

关于台湾狮舞的源头在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高拱干纂「台湾府志 中也有相关记载,原文如下:“岁时,(汉人用此礼土番无也)元日蚤起,少长咸集,礼神、祭先、羹饭后,诣所亲及朋友故旧贺岁;主人出辛盘相款洽,俗谓之“贺正”。遇此日为常。是时屠苏为政,醉人酣剧,相望于道,至五日乃止;谓之“假开”。元旦起至元宵止,好事少年装束僊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以博赏赉,金鼓喧天,谓之闹厅…。由此记载可知:当时台湾舞狮活动包含在整个新春活动之中,其表演活动的型态与其它各种游艺阵头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大型游艺队伍。主要功能有庆祝节庆、增加春节热闹气氛、祈福与唱吉利以娱乐大众、获得奖赏。各种活动样态与大陆同时期清朝文献相当吻合,可谓是中国内陆新春习俗的翻版。因此,我们不难得出,台湾狮舞的源头便是我国传统的狮舞文化。

在台湾,舞狮俗称弄狮,而舞狮所组成的团体,则称为狮阵或狮团。台湾民俗的狮阵,是舞狮与武术结合的武阵,经常出现与民间的各种迎神赛会节庆中,象征勇武的精神,具有威镇邪魔、祈福吉祥之意。台湾弄狮中,狮的造型较为固定,动作讲究精神与气势,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分界发展出许多不同造型及表演方式。如果以地界来分,以新竹为界,分两大派。以南为南部狮,称狮阵因狮嘴不能开合,俗称闭口狮。以北为北部狮,狮身以金黄色为多,狮嘴可以启闭,俗称开口狮。如依其造形、舞法,台湾狮则分成闭口狮(亦称笼狮)、开口狮(亦称仔狮)、醒狮(传自广东狮,华侨地区居多)、北方狮(传自北京狮)等四大类。

闭口狮流行于南部、西螺一带,其外型似于竹笼,额多突出,又称鸡笼狮。由于地域与教员的不同,其舞法也有所差异,大体内容可分:大小门、瞌狮、睡狮、滚狮、咬脚狮、咬背狮、咬股狮、打四门、踏七星、踩八卦空中舞狮、吐联、参神、两仪、迷狮等。

开口狮因狮子开嘴很大,并能随意开合而得名。开口狮狮头为木制,嘴巴的形状犹如方形木盒,因此,在台湾也被称之为盒仔狮与客仔狮。开口狮的表演以“打狮节”为主,“打狮节”又被称为咬虱或套头,相传其舞法因功夫深浅分为一至十八节,十八节的名称有:1.狮咬脚、2.狮咬虱、3.睡狮、4.狮翻身、5.踏七星、6.踩八卦、7.狮过桥、8.台狮、9.救狮、10.桌上工夫、11.桌上探井、12.狮切血、13.咬水果、14.抢金钱、15.咬青、16.狮接礼、17.拜庙、18.四门到底。当狮团接受邀请参加各类拜庙典礼时 ,会根据场合与需要在十八节的内容中选择性地演出。

醒狮源于广东,原称瑞狮,因广东话的“瑞”与“睡”之音相似,方改称为“醒狮”,因其在广东地区最为流行,故一般人习惯称之为广东狮。由于注重步法及马式,因此台湾舞狮者多是娴熟国术(中国武术)的。

北方狮传自于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因其形似北京狗故又称为北京狮。在台湾,目前舞北方狮的狮团并不多,除了历年中华民国青少年民俗运动访问团是以北方狮来舞弄外,在北部常见的,仅有“空军防炮舞狮队。嘴边与传统方形不同,呈圆形状。

台湾舞狮虽然有着不同的分类与特征,但由于现今交通发达,台湾地狭,以及师傅南北教艺,使得所有舞狮种类不再有南北之分,并呈现出了相互交流与吸收的现象。

三、台湾狮舞的现状与发展

台湾狮舞最初的组团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抵御强盗。早期的弄狮以武馆为中心,或聘请武师教习子弟,以训练狮阵的方式,兼顾学习武术功夫与保卫乡里,同时在地方有节庆庙会时,热闹助兴。而后被庙会看中,用之驱鬼逐疫、破煞、破邪,因而发展出参神、绕炉、踏七星、踩八卦等动作。早期的台湾狮舞大多偏重于武术性的表演,属于类似武术的表演形态。传统台湾狮舞的表演组织,在北台湾多以“团”为名,且多数冠以“金”字;湾多以“堂”或“社”为名;在南台湾又多称为“阵”。台湾有庙宇神像出巡的习俗,寓意是为了保佑国民安康、风调雨顺。这样的民俗活动必有各类阵头护驾,阵头的种类繁多,如:龙阵、狮阵、宋江阵、蜈蚣阵、车鼓阵、踩高跷等,而其中最常见的,就属狮阵了。

台湾的舞狮运动一直以来主要靠民间的力量来推广,如国术馆、国术会、寺庙、小以此来推动舞狮的发展与繁荣。民间团体中,也有类似台湾省舞狮技艺会等社会团体热心投入舞狮推广工作。教育部门由教育局来统筹,小区方面由文化中心负责,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台湾舞狮的风气开始蓬勃发展。

作为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狮舞表达了中华人民乐观向上、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民族气节。如今,在台湾,舞狮已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受到民众的喜爱与关注。通过在民间举行的各项文化活动与文化赛事,台湾狮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技术难度更加出神入化,形态与鼓乐配合得天衣无缝,让狮艺推至更高的水平。舞狮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将在祖国的宝岛台湾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黄盈:《“南文北武”话舞狮》,《广东艺术》?2005年4期。

?2? 徐心希:《略论中华传统狮文化与闽南风狮爷的由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4期

?3? 林国平:《论闽台民间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


关于舞狮子的作文篇2

每逢春节或店面开业等一些庆典活动,我国民间都盛行舞狮。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平添了许多节日的喜庆,热闹气氛。舞狮子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与耍龙灯一样,狮子舞也是传统社火中必不可少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正月十五“闹红火”中,狮子舞起着带头作用。

在狮子舞的舞蹈过程中,为了突出狮子舞效果,还配有一定的鼓乐或音乐。鼓乐,主要以锣、钹、鼓等打击乐器伴奏,舞蹈动作配上雄浑、激昂的音响,浩大的声势就造成了。

狮子舞的演出通常分太狮和少狮两种形式。太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共同演出,一人身套狮头道具扮狮头,一人身披狮身服装扮狮身,扮狮头者要模仿狮子摇头、眨眼等动作,扮狮身者要密切配合。少狮由一人身披狮形道具扮一头小狮演出。此外还要有一位狮子郎(或武士、大头和尚等)手持绣球引舞,在锣鼓的伴奏下,引领太狮、少狮做出各种动作。演出的内容多数为“狮子滚绣球”“打狮子”、“回回斗宝”等。

从表演风格上来说,狮子舞分文、武两类。文狮重表演,有抢球、戏球、打滚、舔毛、抖毛,搔痒,洗耳、抚小狮等动作,表现了狮子的温柔和驯顺,风趣滑稽:武狮重技艺,有踩球,争球、滚球、跌扑、腾转、爬高、过跷板、走梅花桩等高难动作,突出了狮子的威武和野性,惊心动魄。在狮子舞的腾、闪、跃、扑,翻,滚等动作中,往往能变化出许多高难度的动作,如“狮子出洞”、“狮子踩球”,“猛狮下山”、“二狮抢球”、“高台饮水”、“过天桥”,“跳涧”等。

历史悠久,传承千年

狮子舞相传起源于南朝军队中,被当地百姓看到后,逐渐流传出来。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狮子舞,原来是西域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东汉时才流人中原的。

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狮子舞了。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狮子舞。

到了唐朝,狮子舞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当时的狮子舞,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唐代以后,狮子舞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的《东京梦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来游人。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狮子舞的盛况。

随着佛教的流行,异域的狮子形象便从塞外传入中原。唐代民间已有舞狮的游戏。白居易的《西凉伎》诗中描述说:“假面胡人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当时西凉艺人舞狮的情况,与我们现代所见的舞狮情景很相似。清代《北京走会图》所画的狮子舞,一大狮由二人扮演,三小狮各由一人扮演,另有二人手执“拂子”,逗引狮子,完全同于现代春节期间的舞狮。

唐代以后,狮子舞兴盛起来,规模也宏大起来。在阵容上,不但有了大狮子、群狮和狮子郎的表演,而且还增添了小狮子的表演。

南北舞狮,各具特色

舞狮有南北地区之分。北方舞狮的外形和真狮相似,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仅露双脚,下身穿着和狮皮同样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靴。舞狮由两人配合进行,另有一人是武士打扮,手执绣球作引导。北狮又有大小狮之分。大狮是双人舞,小狮是单人舞。动作一般有跌扑,翻滚、跳跃和挠痒等;还有过跳板,滚绣球、上楼台等技巧动作。舞狮时配有京鼓、京锣,京拨,动作合拍,生动活泼。

南方狮舞一般在广东流行,所以又称为广东狮。广东狮是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头有各种形式和颜色,狮披是用五彩布条或绸条做成。有一人戴大头佛面具作引狮,戏狮,单舞等。舞狮者穿各色灯笼裤,上身穿密钮扣的唐灯笼袖衫或背心。舞狮时要使出浑身解数和不同招式,显露出舞狮者的南派武功功夫。

五河临北狮子舞,是一种集娱乐,武术,杂技、图腾,竞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临北狮子舞源于清末年间,主要流传于五河县临北乡及周边乡镇。临北狮子舞兼有南北方狮子舞的特点,形神兼备,带有浓郁的淮河文化特色,属中间地带的狮子,颜色以青为主,又称绿狮。舞蹈动作欢快简捷,配器生动流畅,通过狮子的扑。闪、腾、挪,把狮子的兽性与灵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舞狮人通过抓痒,亲昵等动作,把狮子的喜、怒、哀、乐渲染得恰如其分,通常有单狮表演,双狮及4只狮子以上的群狮表演。

临北狮子舞一般在春节、春会和大的庆典中作广场表演。基本表演形式有出山、盘坡,过桥,登峰,产子、献瑞等八段,表演者用扑、窜、跳、跌等高难度动作,表现狮子的勇猛、灵活、威风八面,同时又通过追球、扑球、盘球等细腻的表情性动作和舞姿,表现出狮子的温驯,贪玩的一面。临北狮子舞是汉族民间舞蹈,经回民演出后,溶入了本民族的文化,丰富了狮子舞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丰富的文化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存储了淮河流域回汉人民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是淮河流域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之一。


关于舞狮子的作文篇3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军队,后来传人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样如意,事事平安。


关于舞狮子的作文篇4

【关键词】龙狮运动;舞龙;舞狮;文化内蕴

对于舞龙舞狮的称呼和定位,研究者至今并无统一的提法,大多称作龙狮运动,视为一种传统体育运动。其实从源头来看,舞龙与舞狮在中国古代主要是一种民俗活动,虽然也不排除官府的提倡和参与,但主要是老百姓用以寄托愿望并自娱自乐的节日活动,民间性和自发性是其重要特点。

作为中国民俗活动的舞龙与舞狮,其实是两个有一定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研究时是应该分别对待的。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来看,它们应该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文献中也没有发现把它们并称的情况。合称为龙狮运动,应该是近年以来的事。两者得以合称,是因为它们在形式和命运上有着一定的相似。舞龙和舞狮都起源于民俗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都形成了相应的技巧和风格,有着很强的表演性和观赏性;都与动物相关,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些相似处,近年来,一些参与者和研究者出于组织、比赛和宣传的需要,把两者相提并论,并有逐渐合二为一的趋势。

舞龙与舞狮因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并称,但从文化源头到表演形式,它们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从源头来看,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狮却是西域的舶来品,两者的象征意义也不相同。舞龙需要多人参加,其形式更近于舞蹈,长于表演;舞狮一般是一人或两人,形式更接近武术,长于技巧。舞龙舞狮放在一起表演或者进行比赛,也无不可,而且可能正是发展的趋势所在。但因为它们有着这些根本性的差异,如果要作较为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两者并不易糅到一起,所以在下文的表述中,有些地方只能是分开进行。

龙与狮的文化内蕴

有学者认为,人类文化发展初期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同源共生。也就是说,人类文化中的各个门类,在最初时往往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这种源头上的共同性,使得每种文化圈都会形成一些鲜明的特色。在此种环境中发生发展的文化形式,就会或多或少地具有这些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孕育而生的龙狮运动,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深深烙印。

从一开始,龙狮就跟中华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龙尤其如此,它的出现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龙在中国起源很早,上古的传说中即常被提及,相传黄帝曾令应龙攻杀蚩尤,又传大禹治水曾得神龙帮助,这些传说体现出龙已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种图腾。

图腾可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物,也可能是虚构而成。龙作为一种动物形象,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但也并非向壁虚造。有研究者指出,龙的形象是由中国古代可以见到的多种动物元素组合而成。可以这样理解,在中国大地上曾经生活着很多的部族,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图腾。后来这些部族之间出于生存需要,或战争或联合,一步步走向融合。在这个大汇聚的过程中,他们原先各自的图腾也逐渐合而为一,于是蛇身鱼鳞、马齿鹰爪、扬首掉尾的龙的形象便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而一并出现。

《周易》坤卦的爻辞中有“龙战于野,其色玄黄”的记载,所谓“龙战于野”的时代可能正是上述中华民族汇聚融合的时代。玄黄本是天地之色,可见龙的源起不仅与中华民族的形成相始终,与中华传统文化中世界观的形成,也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龙在中国本是图腾,一开始就具有某种神性,后又不断神化,被附加了更多的灵异和象征意义。古人认为龙能呼风唤雨,能带来风调雨顺,在传统农业社会中,这是极为重要的。龙体形威武,是力量和刚健的象征,《周易》乾卦即以龙取象;龙能大能小,会腾云驾雾,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由于龙与中华民族有着与生俱来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近代以来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甚至被作为中国或中国人的代名词。

狮子本不产于中土,它的故乡本在西亚和非洲,是在汉代时随着中西交流从西域传入中原。西汉张骞两使西域,打通了中西交流史上重要的“丝绸之路”。此后西域与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狮子被作为西域国王送给汉朝天子的礼物来到中原。史书上有很多西域各国国王献狮的记载,其中所记时间最早的在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

狮子在西土本是百兽之王,是威猛和权势的象征,又有着威武的外形,来到中原后,很快就引起了朝野的关注。狮子在中原不是野生,对百姓的生活并不构成威胁,就更加强了中原人对狮子的亲和力。因为狮子在中原人的生活中并不常见,所以中原的狮文化中又加上了许多想象的成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人们对狮子的好感。

佛教的传播,进一步加深了狮子在中原的影响。狮子和佛教的渊源极深,它不仅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又被佛教看做是佛的护法甚至佛的化身。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后,逐渐适应了中国国情并传播开来。在传播过程中,佛教的崇狮习俗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狮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在汉代以后的时间里,狮子逐渐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瑞兽,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构成要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子被看做祥瑞的象征,影响着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人认为狮子可以驱邪避祸,所以在建筑、绘画、雕塑、剪纸等门类中都有了狮子的形象,影响不下于中原固有的动物,甚至部分地取代了老虎在中国人心中“百兽之王”的地位。

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

由于材料匮乏,舞龙舞狮的起源是一个难以说清的问题。

舞龙的源起,与某种祭祀的仪式有关,在古代的祭祀中,为了达到人神沟通的效果,往往就有人扮作神灵、祖先或动物的习惯。研究者多认为,舞龙起源于民间祈雨的祭祀仪式。这种看法应该有较高的可信度,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就有求雨时所舞之龙及舞者服饰的记载。

也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文献中多次出现的“鱼龙曼延”之戏,应该也属于舞龙的形式。对此笔者有些怀疑,因为从文字的记载来看,“鱼龙曼延”讲究的是变化,突出的是奇幻,应该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杂技之类,虽然其中有龙的形象出现,但只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场景而已,跟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舞龙的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舞狮在中国的起源较舞龙则更为模糊。加以查考,就会发现文献中很难找到明确记载,而只能找到一些传说。按其中的说法,时间最早的是在汉代,而最晚的是明代,前后相差千余年。传说虽然美丽,也传递出一些文化信息,但并不足为证。

舞龙舞狮的起源虽不能说清,但它们(学者们普遍认为至少舞龙是如此)应该源自祭神的仪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庆祝的活动。人类在收获之后或者在某些重要的日子里,往往要举行一些庆祝仪式。这些仪式的主要形式是集体性的歌舞,借以宣泄人们的情绪并表达某种愿望。舞龙舞狮在发展过程中演变成为节日庆典的一种方式,表达对丰收的喜悦,更寄托着对来年风调雨顺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先民的庆典多在节日或收获时节举行,舞龙舞狮又得以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好地结合。中国民间进行龙狮之舞,基本都是在各种节日期间,尤以春节和元宵节为主。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业社会,这些最隆重的节日恰好在农闲。勤于农事的百姓趁着闲暇舞龙舞狮,用以自娱自乐,借以祈福纳祥。舞龙舞狮,成了中国重要的节日习俗。

相对于舞狮而言,舞龙更具有一种源头性的更深的原始宗教意义。又因为它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有所损益,并得到进一步巩固。这是一种内在的渊深的精神力量,虽然因其深藏于外在形式之下而不常为人们察觉,但却是它生命力的根源所在。舞龙舞狮虽有起源和形式上的诸多区别,但它们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便是表达了人们的共同心愿:祈求平安、祈求吉祥、祈求富足、祈求安康。虽然不一定真能实现,但百姓情愿把这些美好的愿望和期盼寄托于这舞动的龙狮。舞龙舞狮在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的最重要意义,一言以蔽之,便是献瑞呈祥。

正是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结合,赋予了舞龙舞狮极强的生命力。它自诞生以来,深得百姓喜欢,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在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有“饮井水处见狮舞”的说法。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更使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眼光。近些年来,由于华人的迁徙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扩大,舞龙舞狮在世界很多地区开始立足生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精神已经有了上千年的结合,虽然外国朋友不一定能深入理解其中的精神,但通过观看表演,也能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神秘的精神力量。

从民俗到体育的转身

在商业经济和现代文化形式的冲击下,龙狮运动正失去它曾经依存的土壤。随着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给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之农业科技的推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迅速在农村得到普及。这些变化波及之处,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日渐从中国人的生活中淡出。

近年来,全国大部分地方民间自发举行的舞龙舞狮已越来越少,在很多地方的农村,如果没有政府的组织,春节、元宵节时的舞龙舞狮、高跷旱船等传统节日活动已很难再见,即使有些地区还在举行,其中的文化要素也日渐淡化。随着知识的普及和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待舞龙舞狮都不再有那份神圣感。龙狮的外形也日益简陋,由于浮躁心态和功利思想,人们也不再有心思在这些东西上精雕细琢。内在与外在的要素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人心目中原始意义的舞龙舞狮正渐渐离我们远去。

舞龙舞狮作为民俗活动正日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却向着体育运动的身份转化,而且影响不断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层次的龙狮运动协会陆续成立。1995年1月,国际龙狮总会在香港成立。1995年10月,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成立。2003年12月,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成立龙狮分会。此外还有很多地方性龙狮运动协会成立。这些协会成为推动龙狮运动的重要力量,为各种大型比赛的举办提供了组织上的基础。

自1995年国际龙狮总会和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成立以来,每年都举行多次大规模的国内国际龙狮比赛。据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公布的数据,2002年举行的全国和国际龙狮赛事就有十余次,而且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其中2004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龙狮邀请赛,2005年在广东举行的“黄飞鸿杯”世界狮王争霸赛,2006年在云南举行的全国龙狮精英赛等许多赛事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由于协会的成立和各种国内国际比赛的举办,近十几年来龙狮运动非常活跃,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龙狮运动开始走进高校。教育部在2004年启动了“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推广计划,从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院、中南大学等学校开始,在大学中推广龙狮运动。各高校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龙狮运动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他们一面进行这项运动的研究和教学,一面不断撰文,呼吁社会的关注。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高校将成为未来龙狮运动发展的主要阵地。

舞龙舞狮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日渐消失,但我们没有必要太过忧虑。这些年龙狮运动的蓬勃发展,正在为其注入一种新的现代竞技精神。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舞龙与舞狮,正由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向现代体育运动的方向发展,而且日渐国际化、规范化、科学化。应该相信,它一定会在现代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关于舞狮子的作文篇5

摘 要 随着大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各种运动项目的道具不断地进行革新。然而,北狮的道具并无大胆的创新。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法,对北狮队伍所使用的道具状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北狮道具朝着安全、舒适、美观等方向发展。

关键词 北狮 道具 发展现状 变革

随着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现在北狮道具已不能更有利于北狮运动技术水平的发挥,其原因是设计上的缺陷:狮头狮被太重、狮头内部不合理、形似度下降等;设计上的缺陷减弱了初学者对北狮运动的学习兴致。北狮运动想要更好地发展,其道具的设计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研究北狮队伍所用的道具、观察教学和访谈,探究出北狮道具中需要改进的方面,希望能对北狮运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北狮道具。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近几年来与北狮道具相关的学术报告和相关的论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的理论依据。

2.访谈法。访谈北狮界资深教练、民间艺人和北狮运动员,为北狮道具的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结果与分析

(一)北狮道具的演变过程

1.北狮道具的起源与发展。狮子最早并非产于中国,它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汉代起源说。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因为难以驯服狮子,最后打死狮子,后怕皇帝怪罪而扮演狮子并且骗过了皇帝,而后盛行;北魏起源说。北魏时代,利用舞狮欲行刺魏帝。幸被识破,后因魏帝喜爱舞狮,舞狮得以流传[1];唐代段安杰《乐府杂寻》一文中曾经描述出了当时的舞狮情景[2]。唐代之后,经过代代传承与提炼,逐渐演变为今日的具有多元化特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并形成南狮和北狮两大流派[3]。

到清朝时期北狮盛行。北京城当年最有名的太狮有十三堂,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一堂东坝的“大坝马房堡子北门金铃祖狮”为十三堂太狮之首[4]。

北狮从魏晋六朝至明清近千年来的发展,经过不断地实践与创作,其文化习俗早已根入人心。每个朝代的北狮形象相近,但在其细节上不够完善。

2.北狮道具的现状。对于北狮狮头重量远不比以前,重的狮头有7斤,由玻璃钢制作,狮头的面部贴金为金色,颜色鲜艳夺目,头上绑有红结为雄狮子,绑有绿结为雌狮子,颈上有5个铃铛,狮头摆动起来便发出铃响。狮被重6斤,外表为红色、橙黄色、黄色三种颜色的毛组成,共有6层,一层盖着一层。一二层是红色毛、三四层是橙黄色毛、五六层是黄色毛。狮被里部用纯棉布料精工缝制,狮背有一条脊,连着狮尾巴。狮衣重3斤,与狮被最下面一层颜色同为黄色,裤子为连体衣,肩部两个肩带,上身套一件褂子。靴子也为黄色。狮子道具上的毛由m牛毛制作,形象逼真。狮球是由竹子编成圆,中间一个可以旋转的球,竹子四周用彩色布料包裹,绑有彩带。

(二)国际北狮竞赛规则对北狮道具的要求

2011年国际舞龙、南狮、北狮竞赛规则、裁判法规定:

引球:直径不少于0.3米,色彩和图形不定,以视觉美为主,体现文化内涵。

狮头:生动形象,狮头正面高不小于0.46m,宽不小于0.56m,前后长不小于0.66m,颈部不少于5个铃铛,铃铛不小于0.05m。

狮被:狮子道具的全身披有牦牛毛,双狮子的颜色要有不同标志,狮衣、狮裤与狮被一致;狮鞋有狮爪型面覆盖。

从规则中可以看出,只明确规定引球和狮头、铃铛数、铃铛大小,但对狮子的重量无明确规定,只要大小匀称、色彩协调、在外表上要能体现狮子的神态和形态即可,这为北狮道具在设计上的改革提供了基础条件。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狮头:制作材料厚重,形态上不够体现狮子霸气凶猛,眼睛眨眼制动功能不完善、眼部容易损坏,颈部和手握把要增强保护功能,狮头彩结和铃铛稳固效果差、容易脱落,内部结构大小不够完善。2.狮被:狮毛不顺滑,重量太重,透气性差,穿戴麻烦,舞狮过程中狮被会左右偏移。3.狮衣:透气性差,缺少弹性,缺乏舒适度。4.狮鞋:太闷,太厚,穿着不舒服。5.狮球:材质不好,易损易坏,缺乏安全性

(二)建议

1.狮头:制作材料采用复合材料,重量应设计在2-3斤,颜色暗一点,头上彩结和铃铛改为使用结实的绳子来固定。颈部海绵加厚、手握把处设计固定的海绵护垫用以保护。2.狮被:重量应设计在2-3斤。两层布料改为一层,在纯棉布料上直接缝制狮毛,纯棉布料应减轻,增加透气度。狮毛改为3-4层,除最下面一层外其他的长度都要剪短,厚度密度减少。狮头狮尾连接的地方,内部设计一块硬一点的海绵或者其他软硬适中的材料,起到固定狮形的作用。在舞狮尾者两个肩膀旁边,设计两条竖立的松紧带,手臂可穿过松紧带卡到肩膀的位置,起到防止狮被掀开的作用。3.狮衣:裤子统一设计为一件腰部有松紧有系绳的单裤,狮毛剪短。4.狮鞋:设计为黄色系鞋带式的布鞋,在脚面缝制一副狮爪,狮爪的中间设计一条竖形拉链,可以先系好鞋带,再把拉链拉上。5.狮球:改为其他材质,提高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龚耘,魏明等.龙狮文化与龙狮运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203-208.

[2] 谢小龙,肖谋文等.舞龙舞狮教与练[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71.


关于舞狮子的作文篇6

[关键词]傩 原始思维 遗址 仪式 索室驱疫 狮子舞

这是一尊六千年前的“傩面”。

2010年10月,这尊木质傩面出土于澧阳平原上的优周岗遗址。傩面由一整木雕刻而成,长60厘米,宽30厘米,出土于遗址的祭坛一旁,是一件远古先人用于祭祀的遗物――傩面(图1)。有报道说,这尊傩面“鼻子以下已残没不见,但仍能清楚地看见隆起的鼻子及圆形镂空的双眼。人面像两侧有两个角,顶部正中间有一木柱。”

从这尊傩面出发,我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傩?二,这尊傩面在祭祀中如何使用?三,在先人的生产、生活中,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一、什么是傩?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汉字。

在古汉字中,“傩”的本字为“难”。在甲骨文中,难字写作如图2(左边是甲骨文中的常见字,右边为简写)。有一危险之物直指人的头顶,这就是遇到了“难”――即灾难、危难、困难等。

在原始思维中,我们的先民们对事物的描述没有像现代人那样分得那么精细。他们把所有的灾难、危难、困难,难产、难关、难处、难题等等一切不顺利的事情,都看成了一回事,即“难”。

原始人要办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事先卜问:有没有“难”?

这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有着非常多的记录,如:

“帝不我难?”(《铁》533,《燕》785)

――上帝会不会降临灾难于我?

“戊申卜,争贞,帝其降我难?贞,帝不降我难。”(《乙》7793)

――戊申卜,争问:上帝会降给我灾难吗?(应验:)上帝不降给我灾难。

“庚戌卜贞:帝降其难?”(前3244)

――庚戌卜问:上帝降灾难吗?

“贞:帝不降大难?”(《综图》227)

――问:上帝不会降下大难吗?

等等。

原始人遇到了“难”,怎么办?为此,他们利用了他们当时最为先进的“科技手段”――巫术。

我们知道,巫术与宗教最大的区别就是:宗教是祈祷,巫术是控制。为了控制“难”,原始人发明了“傩”。通过“傩”的巫术将“难”控制、驱赶、消灭。

今天,我们称这种手段为“傩祭”,它包括完整的傩仪,和各种傩技(符咒、绝技)、傩艺(傩舞、傩歌、傩戏)、傩具(面具与法器)等等。

澧阳平原遗址出土的6000年前的傩面,就是优周岗人为排除灾难、危难、困难,在傩祭中使用的面具。

二、没有下颌的傩面

那么,傩面在祭祀中是如何使用的呢?

让我们先从它的容貌说起。我认为,这尊傩面不是“鼻子以下已残没不见”,而是本来就没有下颌。

因为后世也有这种类似的实物:

1977年常德南坪M3、M4出土滑石面具3件。这些滑石面具虽细部稍有差异,但形制大体相似,各个面具均没有下巴,其表情夸张,面貌狰狞。 之后,这种滑石面具在常德地区还是不断出现。

1978年溆浦马田坪出土的西汉滑石面具(图3),长19厘米、宽20厘米、厚1.9厘米。呈米黄色。面具面形方正,面颊隆起,鼻梁隆起作半圆管状,下端两鼻孔也呈半圆管状。双眼近三角形,两眼珠鼓出,两眉上挑,呈外八字形状,两眉上伸出双尖角,阔口,上唇作横S状,口与面等宽,有六齿,两侧各有一犬牙,整个面部有8个圆形小孔。

这种被考古学家称为“傩面”的出土器物,基本上都发现于墓葬之中,因此一般认为它的用途在于“镇墓”。

而在湖南民间,这种大型木质的傩面在农家的老宅中还有大量存在,被称为“吞口”、“鬼脸”。(图4)

由于它大多出现在宅子中,一般人都认为它是用于“镇宅”。

我不否认傩面能够“镇墓”与“镇宅”;但我认为:这种大型傩面的出现,它的首要任务并不是“镇墓”与“镇宅”。而是驱傩?

湖南湘中的安化、涟源、新化,以及湘南的临武,都有这种傩面的存在。

这种傩面,因它的外形与现实中的动物狮子相类似,民间一般称之为“狮头”;这种傩祭仪式也被称之为“舞神狮子”。

这种傩面狮头,同样没有下颌。为什么没有下颌?当我们使用它的时候,才知道它的缘故。

各地狮子,大同小异。

安化滔溪镇“狮子会”:

安化狮子舞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祭赛,祭赛又叫赛会,是民间来求神赐福的形式,用仪伏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安化的祭赛活动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久旱不雨,山塘,溪流完全干涸,人们失去了抗旱能力,或者是城隍菩萨生日而又获得他老人家恩惠的时候,就从城隍庙迎出城隍菩萨,用敞轿抬着,各村舞龙队的五六条龙跟在后面,锣鼓铳炮喧天,周游街巷和附近村庄,以祈求龙王赐雨或天神赐福。这种赛会是不定期的,另一种便是每年正月的狮子舞了。每年正月初一,“狮子会”的会首,把木刻的狮子面具和布帛的缀着染红的麻的狮子被,从狮子库里请出来,供在神龛上,与会员沐浴更衣。端一钵连皮整块的熟猪肉(约五六斤),肉上不插筷子(狮子吃肉是不用筷子的),放在桌上,焚香烧纸,燃放鞭炮,虔诚礼拜。会首口中念念有词,内容是祈求狮神保护一方居民人兴财旺,六畜安宁,这算是给狮神拜年。然后按预定计划,在掌灯时分与龙灯、地花鼓、耍蚌壳、踩高脚、抬故事等一齐出发,周游街巷和进行各种表演。……这种宗教祭赛活动,与民间娱乐,风俗习惯,又互相渗透。过了初二、三,狮子舞就要深入到百姓家了。开始只是到向狮子会作了邀请的人家去,后来发展到只要谁家有了特大喜庆,如进学中举、结婚生子、新居落成等就去贺喜,叫“贺狮子”。……在舞狮子的过程中,狮子会的人要朗诵赞语,叫“赞狮子”。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赞狮子的拉长声音大喝一生:“呃――”,锣鼓立即停止,狮子也停止舞动,厅堂里一片肃穆,大家垂手恭听。……赞语有的是事先请当地文人撰写的,也有的是口才好的人临时根据情况随口而出的,一般都能切合实际,语意吉祥。在朗诵的过程中,每赞一句,旁边的人,不管是狮子会的还是主家,必定齐声称赞:“好的!”而赞诵者诵到最后一句时,必加上一“罗”或“啊”的襟字,提高腔调,拉长声音,暗示乐队,一时锣鼓又震天动地的响了起来,那些跟上几里路,一场一场接着看的热心观众,那些不辞辛苦的狮子会会员和热情的主家,便从这种热烈又严肃、亲切而又虔诚的宗教文化氛围中,获得享受,得到满足,朦胧地感到未来的幸福的降临。

安化狮子舞的道具主要是:“木刻的狮子面具和布帛的缀着染红的麻的狮子被”。我们看安化狮头,木质部分没有下颌。(图5)

新化水车镇“傩头狮子舞”:

“傩头狮子舞”仅限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期间演出;演职人员共需18人,其中首事1人,师公1人,扮雄狮2人,扮雌狮2人,幼狮1人,舞绣球1人,打击乐演奏手8人,唢呐吹奏手2人。道具主要是3只傩头狮子,1个红绣球(俗称“宝”)。傩头狮子的狮头材质为水桐木,雄狮头高565毫米,宽470毫米,厚200毫米;雌狮头为580×450×200毫米;幼狮头为290×250×140毫米。狮身为白布彩绘镶红布锯齿边,称为狮被。雄狮狮被长4100毫米,宽2200毫米;雌狮为3760×2200毫米;幼狮为1500×1210毫米。狮面造型为单面饕餮纹吞口。其演出,必须履行两道程序,即起首的祭傩发猖和结尾的收猖。这两道程序均由师公主持进行。祭傩发猖于初一上午在村中公共场地举行,收猖则于十五日下午或晚上在河沙坪举行。

水车镇的傩头狮子,它的下巴也是挂在面具下的另一个构件。(图6)

临武大冲乡“舞神狮子”:

临武傩戏,据传由该村十七世祖思能公外出从师傩祭作法学成后回村布法求神,承传了具降妖、驱邪、赶鬼、祈福的融傩祭、傩仪、傩舞、傩歌、傩技、傩戏于一体的“舞岳傩神”,当地人俗称“神狮子”,傩戏中的“神”称为傩神。傩神,是一个集合概念,包含了9位神,分别是三娘、来宝、土地、关公、二郎神、夜叉、狮子神、猴子神、小神(小鬼)。……打狮子(舞狮子):狮猴舞表演,在福主家里或村里进行,讲述猴王精灵智取擒住兽中之王狮王,被舞岳傩神度在一起的故事,舞狮表演既有趣味性又有娱乐性,同时九位傩神借助舞狮表演的不同情节,在幕后巧用吉祥诗句的形式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愿。

临武大冲“舞神狮子”的狮子面具,同样没有下颌。(图7)

在上述的田野考察中,我们看到:傩面狮舞都是由两个人表演,狮披(又称狮被,即代表狮身的狮子皮)就系在傩面上,将两位舞狮人遮盖住。前面一人舞动狮头,其下颌挂在傩面上,形成狮嘴(即狮子大开口)。舞狮人双手举起狮头,从狮子的大嘴中观察,便于舞动狮子(如图)。

在现代的狮舞中,仍然沿习了这种制作方法。无论是南狮,还是北狮,狮子的下颌都是挂在狮头上,形成一个活动的狮嘴。

在傩狮舞中,大多数狮面的下颌,都以另外的轻型材料制成,这是为了减轻狮面的重量,便于舞狮人操纵狮子。因此,古老的木质、石质傩面出土物,其下颌已分离或腐烂,因此才“鼻子以下已残没不见”。

三、驱傩・以临武傩为例

傩面,在祭祀中究竟有何作用呢?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原始思维(也就是神话思维)中,这种傩面是具有一定神性的。它虽然面目狰狞,却是农家心目中的“圣物”。

这种思维至今尚存。

2012年2月18日,我来到涟源市枫坪镇枫坪村,观看保存在当地的传统傩面狮舞(图8)的表演。表演之前,去村子的一农户家观看一个古老的傩狮面具(图9)。我们来到了这户谢氏人家,在他家堂屋的阁楼上,果然搁置有一新一旧两个傩面。据主人说,那尊老旧的傩面制作于明代。当年,谢氏三弟兄利用一棵樟树做了三具傩面,每人一具。传承至今,现仅存他家的这一具。去年村里恢复狮子舞的表演,到他家来借用这个傩面,但到了堂屋后,谁也不敢上去将它取下来。犹豫了很久,主人只好燃起香烛,放响鞭炮,经过几叩首,才由一位大胆的年轻人上去、颤颤惊惊地将它“请”了下来。

傩面置于此处,已是谢家的镇宅之宝。此后,每当启动这具傩面,主人家必定要静心屏气、燃香秉烛,才有可能心安理得地将它请下来。

同样,在安化、新化、涟源、临武等地,利用狮舞举行祭祀时,启动狮面,都有比较复杂而隆重的仪式。这些仪式包括:巫师净身、扫坛、焚香燃炮、供奉果牲、请狮神、开光点睛、祈祷等程序。

而祭祀仪式保存最为完整的,要数临武大冲乡油湾村的傩狮。

临武傩狮,俗称“神狮子”、“舞岳傩神”。

临武县,处于湖南南端,与广东接壤。山地和丘陵的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0.5%,群山环绕,民风淳朴。战国时期设临武邑,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临武县。是湘南历史最悠久县置之一。临武傩狮所在地油湾村,四面山峦重叠,交通闭塞,历史上以农耕为生。偏僻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单一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临武傩狮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湘南古有傩事。清人刘献庭在《广阳杂记》中写道:“予在郴州时,有巫登刀梯作法为人禳解者。……以红布为帕而勒其首,束其腰者亦用红布,更为红布膝胯著足胫间,如妇人装,而赤其足,蹲踞梯上。”临武傩一脉相承,同样以红布为帕,而勒其首。其主祭神为三娘,三娘也由男人扮演。

《临武县志》载:“民间为生产丰收、人畜平安、祈求神灵保佑,沙田、大冲一带盛行‘狮子愿’,即由道士两人,手执黄色狮头,背后十多人戴着面具,分别扮成玉皇、二郎神、关公、土地、菩萨、王母、来宝、观音等仙佛串村走巷。晚上,跳来宝,佛、道、儒三家大杂聚,边歌边舞,闹至半夜再送狮子出村。”

临武傩祭仪式“舞神狮子”,一般在每年正月举行,三天三夜,仪式完整,颇具特色。其仪程大致如下:

(一)、许愿:

1、请法师:福主(某村庄、某家族、某家庭)因驱邪祁福,以某项诉求需求得傩神庇护,由村庄的户老或长者作主持在春季某一吉日携纸香、雄鸡、红包到油湾村法师家请法师择良辰吉日到福主府第许傩愿(舞岳傩神狮子愿)。

2、许傩愿:

(1)法师择良辰吉日到福主家中许傩愿,供愿牌、替福主把许愿的意愿向神明表示,蒙求神圣庇佑。一般许傩愿在春季进行,还傩愿在当年秋冬季进行。

(2)法师携“舞岳傩神”,择好吉日,召集本村傩神扮演者许下傩愿,供愿牌,以求人丁平安、香火兴旺。

3、组班子:傩祭操持人在本村主持选出本届傩福事班子成员,包括主盟、干缘、香首、会首、神老、结缘、信士。这些角色是本届傩福事的主要人物。

4、装神像:操持人请丹青师傅为傩神像(面具)装彩裱画。

5、开神光:傩神像装彩成功后,选择开光吉日,举行仪式(水、笔、鸡、收神魂)为傩神像开光点睛,还傩神真容,灵通显应。

6、路桥祭:在许傩愿后择吉日在傩神村举行。

①设坛请圣:由法师登坛请三路神兵(上路天仙,中路地仙、下路水仙)至坛场,恳求神兵使者将傩愿申奏文状呈送通达于上界,蒙神恩赐福于民,削罪消愆。②行三献九叩之祭:由两名唱生、两名祭生、陪祭数名,在众神前举行叩祭天兵,向神施九次躬身膜拜之礼以表最诚之意。③造桥、路祭、桥祭:架桥修路,扫除路障,确保神兵神将有路行、有桥过,路路相通,畅行无阻。

7、拨兵马:在许傩愿后,择吉日在黎明前,到傩神村野外三叉路口处举行,在拨兵马过程中所有人不得有半点喧哗和响动。

①设坛请圣:由法师主持。②差三元将军:由法师主持,差一路上元唐将军、二路中元葛将军、三路下元周将军。为傩神增添千军万马和百万雄师,一同出征。③团兵:为了拨来的兵马不掉队,不走错道路,进行团兵。④安兵:到傩神村祠堂内,唱诰,收兵、护像,让拨来的兵马将帅歇马安营。⑤收兵护像:法师作法,接桥化井,把拔来的唐、葛、周三元将军的兵马,交付傩神护管。

8、设兵宴:在傩神村举行,由法师主持。

①会兵:会集统清各路神兵猛将;②设宴:宴饮各路神兵猛将;③安兵(歇马):班排安顿好兵马将帅。

(二)、勾愿

择吉日在福主村庄或宅里进行。

1、起兵马:傩神村、法师主持。傩神吉日出外还傩愿,差兵、分兵起马(一部分兵马随傩神出外还愿,一部分兵马在家护坛。)

2、上脸子:扮神人起戴傩神面具,着好神装,等候神灵附体,由法师作法上魂、排神。临武傩有九个傩神,他们是:三娘、来保、夜叉、关公、二郎、土地、猴王、小神(亦称小鬼)和狮头。

3、唱谣子:唱着谣子(诰子,请九神降凡附体、排神)等九个傩神灵魂附体后,在兵马将帅的簇拥下,一行浩浩荡荡的队伍出外还愿。

4、参庙神:出行途中,凡路过的庙宇神,都须参拜。

5、杀牲祭:到福主家宅前,法师主持。福主许下傩愿后,拦门杀猪、宰羊祭神。福主在还愿时,同样以盛大的杀牲祭祀方式来报答神明。

6、引神归殿:法师引众神进厅归殿。

7、安兵马:法师将舞岳傩神差发到福主家的兵马一一收齐安顿好。表示兵马全部到位。然后,焚化纸钱,安定神圣,坐镇家堂,请求傩神庇护,扫缚邪精。

①下马:让舞岳傩神、神兵猛将入住福主家中;②唱谣子:唱谣子说明来到福主家的情由。③下脸子:众傩神下面具,退神。④安兵歇马:班排安顿好兵马将帅。

8、跳傩神(演傩戏):跳傩神又称“九神过关”,跳傩神是当日晚饭后在福主家或祖厅祠堂搭傩坛,焚香秉烛进行。

第一场:三娘关; 第二场:夜叉关;

第三场:云长和二郎关; 第四场:土地关。

傩戏描述三娘与来宝结伴,从广东韶州府北上到京城寻找外出多年的丈夫,沿途经过了各道神关。每一关都采用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戏文采用了很多谐音、双关语和问答的手法,巧妙地利用了戏文内容和表演形式,达到祭祀、驱邪、祈福的效果。

9、走界:傩戏表演结束后,由法师主持在福主家里或村里进行“走界”,施法祛瘟烧邪,达到家宅平安,人兴家旺。

10、勾傩愿(还愿):第二天黎明前,在福主家里或村里进行。由法师在祖祠或家宅大门内设坛,叩请昔日许傩愿时请动的各路神明,表示昔日许下之愿如愿以偿,蒙求神恩,不负神债,将许愿牌撕破焚化答谢天曹,勾愿功果完成。

11、参神明:在福主家或村里进行,勾愿功果完成后,扮神人员拜神、谢神。

12、安龙神:在福主家或村里进行。

①傩神跳五方(安五方龙神):法师主持,用安龙咒要东方青帝龙神、南方赤帝龙神、西方白帝龙神、北方黑帝龙神、中央黄帝龙神,达到五龙归位,八将还宫,守宅镇境、地脉攸昌。②洒神水:祈求五龙归位,还宫镇宅扶正除邪,以赐家宅兴旺,人寿安康。

13、打狮子(舞狮子):狮猴舞表演,在福主家里或村里进行,讲述猴王精灵智取擒住兽中之王狮王,被舞岳傩神度在一起的故事,舞狮表演既有趣味性和娱乐性,同时其他几位傩神借助舞狮表演的不同情节,用吉祥的诗句给人们祈福。

14、抢稻草:“稻草”是猴王与狮王表演时,铺垫在地上的禾草,是法师安排的一种吉祥物品。几百年来,福主村庄的人们一直把此稻草视为神草,是傩神所赐的吉祥物,神草拿回家中带来吉祥如意,放在猪牛栏内六畜兴旺、祛瘟保吉。在舞狮表演完后村民一哄而上,把所有的稻草一抢而空,带回家中。

15、造船:在福主家或村里进行,法师主持,用稻草编织成草船。收邪魔载入船上送入大海,宁宅净境。

16、行船:在福主村及养殖牲畜之处进行。

①起兵马:请唐、葛、周三元将军及五营兵马;②上脸子:戴傩面、着神装,神魂附体,摆兵布阵。三娘带兵前行,云长在后押兵;③行船收邪:傩神队伍、神兵猛将浩浩荡荡,绕村串巷(主要地点在养殖牲畜之处)收五瘟及百怪精邪等上船送出村外,表示瘟鬼彻底清除,六畜平安生长。

17、斩小鬼:在福主村野外三叉路口进行,法师主持。法师压小鬼在村外三叉路口处,小鬼翻筋斗向前逃跑,众神兵将与全村人等齐声呐喊―呜呼!斩小鬼,并奋力追逐小鬼,意味着将邪魔鬼怪驱逐出村境外,福祉赐于村境内。

18、烧船:在福主村野外三叉路口或溪边,法师主持。众傩神兵帅将装有五瘟、妖魔百怪、精邪的草龙船送到村外三叉路口或溪边烧船送邪。烧船完毕,福主从许傩愿到还傩愿功德圆满,鸿福齐天。至止,还愿程序在烧船送邪后全部完成。

19、送傩神:在福主家或村里进行,福主还愿完毕,燃放鞭炮,呈上礼品,谢神恩,送法师和众傩神兵将返回傩神村。

(三)、闭傩坛:

法师主持,傩神在外还愿回村后举行。

1、倒秽水:傩神在外还了许多愿,恐把一些不吉祥的东西(鬼崇、邪怪、灾难)带回村,倒水一滴不留的倒出去,意在求得本村的清平,安静、和谐、吉祥、幸福。

2、倒旗布:将旗中心白布所写的通乡贯地名以及庙宇和神人等的名字及场景、日期等内容读毕用纸钱一同火化,表示从许傩愿日到还傩愿日止,福主对神灵许下的所有愿望不留下痕迹,全部消除,对傩神不留任何挂欠。

3、卦诚心:是法师对九位傩神扮演者在这次福事整个过程中虔诚度的测试。

4、踩八卦(踏罡):将九位傩神面具放在狮子被上摆成九宫八卦,法师脚踩傩面八卦,意味将瘟神、百怪精邪等封锁隔离不得入境内。

5、闭傩坛:法师踩八卦后把傩神面具用兜起封闭,在家祖神龛旁放三至七天,择吉日备三牲、香烛等祭祀品,将封闭的傩神开封、安位。傩神村内三至七天不得有任何大声喧哗、响动,意为村坊安宁,平安清泰,人人得福,个个沾恩,六畜兴旺,人们安居乐业,从而达到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目的。

至此,本届许傩愿、还傩愿的福事全部完毕。

纵观全部傩祭,我们可以看到:

1、无论祭事如何复杂,其实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祈福驱邪。其目的是祈福,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驱傩。

2、传统的祭祀仪式,有一种凝固性。各地傩事,无论外在形式差异多么巨大,但其结构基本一致:开坛、请神许愿、调兵遣将、驱除邪魔、送走邪气、收兵送神、闭坛。

澧阳平原优周岗上6000年的傩面,也许就演绎在同样具有6000年历史的祭式当中。

驱傩,就是驱难。人为什么有难?先民们认为:难,是一种邪气所致。这种邪气,常居四季,成为“四季之阴气”,极其狠毒。不慎而冲犯邪气,人畜将受伤害。这种邪气,在傩坛上被称为“瘴”、“瘟”、“煞”。人要解难,就必须除瘴扫瘟避煞,把周围的邪气驱除。

在傩坛上,“邪气”有一定的化身。在临武傩中,是一个蓝色的面具,供奉时称它为“小神”,驱赶它时称其为“小鬼”;在梅山傩中,它是一个倒立神 ,置于神案之下;在目连戏中,它叫“寒林”,是一个源于印度佛教的小丑;在古希腊雅典城祭中,是全城供养、到祭城时作为牺牲的一男一女两个小丑。除邪的办法有几种:驱赶、斩杀和焚烧。驱赶的是一种无形之物――邪气,斩杀和焚烧的是一些象征物,如小丑、替罪羊、 草人、纸扎菩萨、或载有邪气的草船与纸船。

驱赶邪气的最重要、最有威力的神物就是――傩面狮子!

四、舞狮源流

过去,一般认为,中国的舞狮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由西域波斯国引进。从澧县6000年的傩面与湖南各地的傩狮舞看来,此说大可怀疑。

傩面平日用于镇宅、镇坛、镇墓;祭日用于驱邪;后来为何又演变为节日娱乐项目的呢?

这与“索室驱疫”有关。

每当正月,傩狮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的是进入百姓人家去进行“索室驱疫”。

傩狮进入百姓人家,在驱除疫鬼的同时,又增加了送福、祈福的任务。送福祈福时,根据各家各户不同的需求,就会表演适应这些需求的故事。如:需要子孙发达的就会表演傩狮故事《娘娘送子》,需要读书求官的就会表演《状元及第》、需要长寿富贵的就会表演《麻姑献寿》,需要外出平安的就会表演《过关斩将》等等。

久而久之,故事的演绎发生了变化――从祈祷逐渐变成了娱乐。舞狮人根据自己的喜好,不断翻新演变,越来越多的“故事”的技巧,出现在舞狮中,成为了人们节日中的一种娱乐。

临武傩“打神狮”现存的故事就有《狮踏龙门》、《洋船扒米》、《乌龟爬沙》、《鸡公斗对》、《麻拐跳坑》、《观音坐莲》、《罗汉晒肚》、《壁上挂灯》、《猴王擒狮》等节目。这些节目,多与技巧有关。

安化傩狮中也有《蛤蟆扑水》、《滚滚开门》、《懒人耕田》、《黄龙穿洞》、《乌龙甩尾》、《黄狗舔毛》、《划将帅船》、《扮猴讨钱》等节目。这些节目也同样是由艺人自己创造、发挥。

而涟源枫坪的傩面狮舞,则能演绎108个故事,如《蔡春山耕田》、《赵公打虎》、《美女梳头》、《渡船摆艄》、《关云长磨刀》、《懒牛摸丝》、《瞎眼婆打鞋底》、《孔明观灯》、《毛国金打铁》、《喜鹊含》、《老汉推车》、《岳母刺字》、《麻姑献寿》、《吴刚献酒》、《湘子吹笛》、《张屠杀猪》、《猴子上树》、《猛虎跳阶》、《姜太公钓鱼》、《姜女哭长城》、《观音坐殿》、《仙鹅抱蛋》、《先生教书》、《黄龙穿洞》、《娘娘送子》、《吴刚献酒》、《湘子吹笛》、《张飞震敌》、《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寻夫》、《岳飞杀叉》、《董永行孝》、《猪八戒娶亲》、《沙僧平妖》、《乾隆保民情》、《女娲补天》、《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卢俊义上梁山》、《三拜樊梨花》、《昭君出塞》、《薛刚反唐》、《过五关斩六将》、《嫦娥奔月》、《杀元靼子》、《龙宫借宝》、《宋江杀昔》、《桃园结义》、《穆桂英挂帅》、《薛仁贵摆龙门阵》、《十三太保(踏宝)》等等。

这些傩狮故事,表演时,有的有颇具乡土气息的“赞词”,如《十三踏宝》:

一踏宝贝是踏金,金银财宝进家门,

今日脚踏主家地,主人步步踩黄金。

二踏宝来要踏银,财源滚进主家门,

出门一担金和宝,回来十倍宝和金。

三踏宝来是三阳,三阳开泰进家堂,

恭喜主家多哼富,财源滚滚进家堂。

四踏宝来踏发财,四季发财进门来,

一年四季多和顺,四方财宝进家来。

五踏宝来一家和,五子登科满门和,

人兴财旺百般顺,满门福贵全家和。

六踏宝来进家来,好比观音坐莲台,

玉静瓶和杨柳枝,枝枝秀发进财来。

七踏宝来七个星,七星高照幸福门,

七个斗来七个星,满天星斗照凡人。

八踏宝来八个神,八仙飘海显神通,

如今政策多开放,八仙飘海显威灵。

九踏宝来踏进门,九天玄女是仙人,

身居九天玄女洞,凌霄云内现金身。

十踏宝来宝进门,财宝进了主家门,

脚脚踩的黄金地,扇扇财门进黄金。

十一踏宝摇钱树,棵棵树上结金银,

人兴财旺百业好,朝落金来晚落银。

十二踏宝一个瓶,主家有个聚宝瓶,

顺心应手百般利,十方财宝进门庭。

十三踏宝踏官门,主家屋里出公卿,

公卿必从主家出,十三踏宝坐朝廷。

赞词与故事内容相联系,多与祈福有关。

这种演绎故事的狮子舞,成为了中国舞狮中独具一格的流派。

值得注意的是:在临武傩狮舞中,伴随狮子表演的还有一位猴王;在涟源傩狮舞中,不但有一位猴王,而且还有一位猪王和土地公公配合表演。这些角色在傩狮舞中出现,有何文化意义?值得深究。

湖南傩狮在新化、安化,与梅山武术相结合,形成一种登高台、耍绝技的武狮。新晃现存的刀梯傩狮舞,巫师在舞动狮子时还要上刀梯,过天桥,显示出一定的武功,这种带有很强观赏性的傩面狮子舞,也许就是南派武狮之源。

从6000年前的傩面,到现代的舞狮,我们绎述了人类一种活动形式的演变历程。从原始的认知,到科学的觉醒,人们总是不断地创造、利用和发展自己的文化遗产,而不是带着偏见的批判、破除和摈弃。正是有了这种创造和发展,才形成了我们民族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我们那种生生不息、常变常新的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2011年08月27日《三湘都市报》载:《澧县6000年前“傩面”湖北“疗伤”》

[2]国红《西汉滑石兽面深入探索》引自湖南省博物馆网http:///hnmuseum

[3]转引自安化旅游网(http:///Info.aspx?ModelId=1&Id=31675)

[4]李新吾《湘中紫鹊界〈傩头狮子舞〉探源》中国傩文化网http:///forum/default.asp


关于舞狮子的作文篇7

关键词 丰城岳家狮;狮舞;体育渊源;开发保护

作者简介 刘宇(1977-),女,硕士,宜春学院体育学院讲师。(江西宜春 336000)

一、丰城岳家狮的武术渊源及传承

(一)武术渊源

民间舞狮,起于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轩辕帝时代,据泉港镇《雩韶族谱》记载,自炎帝偕大将蚩尤始创宫廷狮舞后,雩韶先人便开创了民间舞狮活动历史(雩韶姓舞黑狮为钦赐,世人不得与之争雄),传承数千年,历久不衰。在广为传播的民间狮舞及“岳家拳”的基础上,明代爱国名将邓子龙又独创了“岳家狮”。以岳家拳的历史沿革为主,追溯岳家狮的历史渊源。岳家拳(丰城武师称作“岳家手”),为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岳飞遇害后,岳家军余部分布甚广,特别在江南诸省,民间处处掀起了习练岳家拳的热潮,岳飞“精忠报国”的思想广泛深入民众。明代爱国名将邓子龙在狮子邓家老家养老期间,援徒愈千。他因人施教,并将本地的“字门拳”和岳家“硬门拳”有机地揉合为一体,以充分展示岳家拳的威、雄、险特征,吸取民间狮舞精华,独创了南狮岳家狮。继而他故乡邓家村的大桥头立起了一对威猛的石狮,号作“狮子桥”,村子也冠名为“狮子邓家”。邓子龙援朝与日寇血战南海壮烈捐躯后,岳家狮由家将邓勇、旺八等传承。他们“授徒八百”,岳家狮广泛传遍全市各地,甚至丰城周边的清江(樟树)、高安、奉新、新建、抚州、新干等县市。之后,以岳家手驰名于武坛的丰城河西圳头的罗埠金鸡(俗名陈周祥)》,兼为少林六合门拳十四代俗家弟子,称“武中之魁”。河东白土圩谢坊洋鬼子(俗名游贵七),为义和团白莲教衣钵传人,亦以岳家手名杨武坛。袁渡岩上的省国术馆教练王恒顺南掌(岳家手)剑术,技压群雄。此外,还有河西的铁路老五、龚狱,河东的徐老座、杨开元、张德根、左师付等均为岳家狮的传人。至民国三十五年,全市拥有岳家狮队数百支,其中有30多只岳家狮参加了该年八月初一西山比武大赛,丰城狮一举夺魁,名声大震。以上传说充分说明丰城岳家狮从创立到流传都与武术有极深的渊源。

(二)传承谱系

民间舞狮叫作“打狮子”,是民间武术杂技中的一种集体武艺,起源于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轩辕帝时代,据泉港《雩韶族谱》记载,自炎帝偕大将蚩尤始创宫廷狮舞后,雩韶先人便开创了民间舞狮的历史。宋代岳飞自创岳家拳,为岳家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明嘉靖著名学者罗洪先为岳家军旧部,是岳家拳的正宗传人。邓子龙幼年从师罗洪先,亦得岳家拳真传。至清,邓氏门徒杰出者有罗埠金鸡(俗名陈周祥),谢坊洋鬼子(俗名游贵七)等人,清末,溪桥(今老圩乡)徐老座在湖北省教场打死了人,逃回老家隐居埋名在拖船、荣塘、尚庄、孙渡、河洲等地教场,传授岳家手、岳家狮,徒子徒孙甚多,但得其真传的却只有拖船镇李木村的李师傅和蛋子头村的左细根。建国后,左细根在丰城周边地区传授岳家手、岳家狮,徒弟二百余,较杰出者有河洲的谢新苟、谢美和等人。但近年来,由于岳家狮表演难度大、习练时间长,原有艺人逐渐老化、亡故,大多数青年外出打工创业,乡村缺乏必要的基础条件等原因,岳家狮发展每况愈下,甚至到了濒危状况。据建国十周年大庆活动各乡镇的数据表明,参加国庆游行表演的岳家狮有150多只,人员近5000人。2006年丰城市民间文化普查,仍然勉强可以搭起架子的舞狮队伍约20支,能开展活动的只有河洲的谢家、邹家,小港的下袁、北港洲、路东甘家,拖船的蛋子头、李术、酆家,泉港的于家,尚庄的北坑,孙渡的杨坊、左家,荣塘的九陈下陈、梅林等村。

二、丰城岳家狮的功能价值

岳家狮、岳家拳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以武术为核心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是广大民众崇仰喜爱的一门大众文体艺术,它除了一般民间艺术具有的功能外,还具有其他民间艺术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

(一)历史价值

岳家狮的形成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岳飞是我国一位妇幼皆知的伟大民族英雄。明代爱国名将邓子龙充分继承发扬了岳飞的爱国、爱民族精神,率兵平定西南边乱,将缅酋侵略者驱之于国门之外;年逾七十又举兵跨海援朝邀日寇血战南海,“剑扫风烟”,气吞山河。岳家拳、岳家狮是岳飞、邓子龙两位历史名将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对青少年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国际主义教育的重要历史教材,因而研究、保护岳家狮具有深远的历史、政治价值。

(二)文化价值

岳家狮将意、念、形态共冶一炉,将武术舞美揉为一体,用拳术展示书法,以舞艺体现剧情,蕴藏着深奥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艺术玄机,它占有着广泛的文化空间,具有较大的文化价值。丰城流传着这样一首武谣:“河东刀棒河西枪,南门狮子北门桩。”丰城武风甚盛,打狮子、滚龙灯等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遍及全市32个乡镇的4000多个自然村,特别是民间传统节日、庙会、喜庆活动中体现了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作用,激发了人们的生活激情,繁荣和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着积极的意义。岳家狮是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既能健身强体,又可鼓舞人们的意志,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健康身心价值

一是健身价值。岳家狮从动作类型可分为上肩、上腿、飞跃、回转、翻滚、造型等动作。舞狮的动作要素包括:神态要素,即展现狮子的喜、怒、哀、乐等性情的具体表现,这就需要舞狮者的小肌肉群来完成;力量要素,它需要舞狮者有特定的力量来完成,这些力量包括有暴发性力量、持续性力量、控制性力量等,才能使狮子表现得优美稳健、活灵活现;节奏要素,它不仅要舞狮者有很好的协调性,而且舞狮者的步伐频率、身法晃动、动与静必须与音乐(锣鼓)节拍有机的配合,才能产生轻重、强弱、激昂、顿挫等丰富的韵律美感。因此,舞狮是一项技巧性强、负荷量大、持续时间长、锻炼身体部位全面的运动项目。同时,岳家狮的动作丰富多样,趣味性强,使得参与者的热情高、兴奋性持久,每次舞狮下来,参与者都要消耗较大的能量。所以,参与者无论是形体力量,还是心肺功能以及耐力素质均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二是健心价值。农民群众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他们需要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需调节心理情感。而岳家狮活动能使观众及参与者投入到这如痴如狂的境界里,人们一年来所有烦恼、痛苦、艰辛都涣然冰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误会、矛盾都可得以消解,特别是人们置身于浩大的运动场

景中,会深深地感受到群体力量的巨大,产生一种自豪感,这都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

(四)旅游开发价值

岳家狮是江西最具特色的民俗民间体育项目之一,岳家狮的产生和流传过程都与动人的传说、神奇的故事结合在一起,被赋予了令游客神往的文化内涵和传奇色彩。优美的传说、动人的故事本身就是令人心醉的文化旅游资源,而它的民俗性、地域性以及观赏性是它作为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的优势。再加之体育运动的力量美、动作美、节奏美等因素,游客怎能不为之倾倒呢。不论是观看或亲自参与体验者,人人都可以从中真切地领略江西岳家狮的民俗文化真谛,了解其文化底蕴、社会文化背景与文化含量,感受到宝贵的旅游文化价值,体味江西民俗风情,获得身心愉悦。将文化观光、健身娱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内容,而且也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充分挖掘和开发岳家狮的体育旅游价值,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开发、保护岳家狮的建议

岳家狮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重视和保护。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岳家狮的体育功效

充分挖掘和利用岳家狮中的体育功能和历史文化价值是开发保护岳家狮的重要环节,对于岳家狮功能价值的认识,目前更多的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去研究发掘,还没有延伸到民俗学的层面,或者说人们对岳家狮的体育功能和价值的认识还不够系统,这不能不说是岳家狮研究上的重大缺陷。要弥补这一缺陷,就必须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思考和发现岳家狮中蕴藏着的积极因素,更要从民间体育学的角度地去审视和探讨岳家狮的强大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不断地拓宽岳家狮文化的研究渠道,不断地提高岳家狮文化的研究水平。

(二)打造独具特色的以岳家狮绝技为重点的民俗体育运动项目

民族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是民俗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对此,要依托丰厚的岳家狮文化资源,探索和整理岳家狮中的体育因子及其健身功效,将其中一些精彩、典型、易于推广普及的体育动作从表演艺术中剥离出来,加工改造岳家狮绝技,打造一套精典的民俗体育运动项目,并使之走向全国、全世界的民族体育竞技或表演赛场。从在全国农运会上成功亮相的“舞龙舞狮”项目来看,加工改造的路子是可行的。今后,还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使岳家狮绝技真正成为一项代表江西民间风情的体育运动项目,为江西省的民俗体育运动添一朵亮丽的奇葩。


关于舞狮子的作文篇8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方法,以及走访广州地区高校龙狮运动相关负责人和教练员,通过对龙狮运动在广州地区高校开展的现状及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传统龙狮运动进入广州地区高校课堂的可行性。结果显示:龙狮运动在高校开展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对高校校园文化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传统龙狮项目进入广州地区高校课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 传统龙狮项目 广州地区 高校课堂 可行性

一、前言

舞龙舞狮运动象征着华夏民族精神,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其民族情感,更好地弘扬本民族文化。

广州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广州的圆满落幕,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广州高校中也日益引起重视,不断发展。而且广州成功举办了2010年亚运会,这给广州地区高校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接触、了解传统体育运动的平台,也给传统龙狮运动进入广州地区高校课堂提供很好的机会。龙狮运动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让龙狮运动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和学校体育的肥沃土壤中,其发展前景无疑会更为广阔。

本文针对广州地区高校传统龙狮运动的开展现状及所需发展条件进行全面的研究,目的在于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和措施使广州地区高校龙狮运动项目更好的发展,提高广州地区高校龙狮运动开展的人性化、专业化,为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使广州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更加合理、专业。

二、龙狮运动的价值功能

(一)龙狮运动的教育功能

开展舞龙、舞狮运动是对动作技能、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与锻炼,也是增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而且是促进直观而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的桥梁,是激起民族的自强和自豪感的体育运动。这是高校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学生只有在全面、深刻地了解民族文化,明确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后,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成分才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地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和行为[1]。

(二)龙狮运动的健身功能

龙狮运动既有规定套路,又有自选套路,完成其各种动作关键在于伴随变化多端的节奏,将力度、幅度、速度、灵敏、协调、耐力等各类运动特点揉合于舞龙的技巧之中,是一项技巧性强、负荷量大、持续时间长、锻炼身体部位全面的集体项目[2]。同时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正是龙狮运动有这些特点,所以得到大家的认同,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

(三)龙狮运动的娱乐功能

龙狮运动本身内含丰富的竞技性,艺术性,观赏性,使其赋有了强烈的自娱和娱人功能。

三、龙狮运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一)龙狮运动的文化内涵深厚了校园文化,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舞龙舞狮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富民族传统色彩和独特的表演艺术,其表演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并具有强烈的吉祥、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力[3]。作为传统的民间项目,龙狮运动在高校的发展有着其深厚的基础,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师生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舞龙舞狮活动,展示龙狮运动神韵,丰富着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二)龙狮运动的民族性、传统性加强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高校体育在传承和创造人类文明中承担着弘扬体育精神,宣传体育文化,提倡体育道德的历史任务。而民族传统的运动项目,特别是代表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龙狮运动对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有着特殊的作用。可见,龙狮运动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不仅仅是丰富了体育文化的内容,而且在思想教育、精神培养,使高校学子真正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促进了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内容大多以西方体育为主。龙狮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历数千年而不衰,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当代文化传承价值。舞龙、舞狮运动具有突出的民族性、教育性、娱乐性、观赏性、审美性、群众性等特性,且符合大学生热情活泼、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高校学生有一定的鉴赏和识别能力,年富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赋予民族传统体育以新时代竞争与奋进的精神内涵[4]。因此,大学生龙狮运动的兴起,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校园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龙狮运动在高校的发展现状

(一)龙狮运动在全国高校发展的现状

从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于1997年创建我国首支高校舞龙队,2003年中南大学成立中国大学生龙狮运动培训中心,到2004年北京体育大学设立龙狮培训中心,目前我国已有100多所高校成立了龙狮队。如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都有具备参加全国重大舞龙比赛实力的舞龙队伍。

2003年12月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龙狮分会在中南大学正式成立,同时由中南大学倡导先行的“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推广计划,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加盟高校已达55所之多。其中包括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著名院校,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到2005年9月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龙狮锦标赛开赛已经有60多所全国各地高校加盟,并积极争取将该项目纳入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是龙狮运动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舞龙舞狮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体育教育手段进入高等院校[6]。

(二)龙狮运动在广东省高校发展的现状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肇庆学院等高校的龙狮队都具备参加全国重大舞龙比赛的实力。肇庆市大旺中学由开发区政府拨款80万,港澳投资者投资40万,建立了专门的龙狮训练馆,这也是香港夏德建龙狮协会和广州体育学院龙狮运动实习训练基地之一。

(三)龙狮运动在广州地区高校发展的现状

广州地区高校只有三所学校有龙狮队,分别是广州大学,广东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其中有专门的教师指导的只有广州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通过笔者的访谈调查发现,广东中医药大学的龙狮队训练是学生自己组织的,只有在学校刚刚组队时才有专门的教练对队员进行训练。现在广东中医药大学的龙狮队的训练是由高年级的指导低年级的学生。

五、传统龙狮运动进入广州地区高校课堂的有利条件分析

(一)师资优势

广州高校的教师队伍,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聚集了一大批既有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的老一辈专家、教授,又有在学术界享有盛名的中青年教师。他们中不仅有经验丰富的教学人才,也有国际级、部级的裁判员、教练员,还有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得奖牌的一代新秀。已经形成教学、技术、学术的梯队。他们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能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科研方法创新和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

(二)选材优势

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0岁,力量素质较好,心理素质较强,能够承受大型比赛的刺激,可以恢复和承受大负荷的训练,适合长期的集训[8]。龙狮运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舞龙舞狮时不仅要求个人技术高超、娴熟,而且要求全体队员动作协调统一配合,在舞动过程中还有加以舞蹈动作,配合有节奏的音乐,将龙狮的精气神韵及深沉的内涵充分表现出来。高校的学生是从高考考生中择优录取的,他们文化层次高、综合素质好、基本功扎实、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能尽快掌握动作要领,能“舞”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能“舞”出中华民族的气概和威风[9]。

(三)科研资源优势

高校不但拥有一大批科研能力,而且从科研环境、科研经费、科研资料等方面也极具优势。每所高校都拥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并有专人进行管理;拥有大量的科研经费,经费来源于政府的拨款和学校自筹;有自己的图书馆,能为科研提供充足的资料支撑;还拥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有极强的进取心和较高的科研能力。

(四)信息资源优势

信息系统与国际接轨,能第一时间捕捉到本学科在国际上的发展动态。而且高校的科学研究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许多的学术研讨会、座谈会都由高校举办,最新的信息从这里传播出去。高校还是某些专业和学科的科研基地,有的甚至是部级基地,许多最新的科研成果在高校诞生,龙狮运动更是如此。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龙狮运动是具备深厚民族传统文化基础的传统体育项目群,我们应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思想挖掘和整理出一批具有较高欣赏和锻炼价值的动作,作为在广州地区高校中推广的龙狮运动形式。使这项民族化活动与广州地区高校课堂得到完美的结合,达到双赢的目的。

2.在广州地区高校中开展龙狮运动是可行的,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广州地区高校具有开展龙狮的优势具备较好身体素质的学生外,还具备了熟悉体育专业知识的师资力量。

3.广州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底蕴深厚,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舞龙舞狮项目则是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精华。加上第八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广州的成功举办,民族传统体育在广州地区各高校也日益引起重视。而且传统龙狮项目在广州地区高校开展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对高校校园文化也具有积极的影响,这些有利的条件有利于龙狮运动项目在广州地区高校课堂的开展。

(二)建议

1.加大经济投入,促进舞龙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大力推进舞龙舞狮运动的产业化道路。

2.充分发挥高校培养的优秀舞龙舞狮运动人才的主阵地作用,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培养青少年舞龙舞狮运动苗子,为舞龙舞狮运动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挖掘、整理舞龙舞狮运动素材,建立、健全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振鹏.高校开展龙狮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

[2] 谢小龙,刘向辉,李传武,等.中国高校龙狮运动的发展特点与未来走向[J].中国学校体育.2006(1):36-37.

[3] 戴有祥.龙狮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J].搏击R26;武术科学.2006.10.

[4] 张黎平.刍议舞龙、舞狮在高校的发展前景[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113-115.

[5] 顾城.发展高校龙狮运动对校园体育文化影响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6] 李湘远,金燕.从高校龙狮运动的发展历程展望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J].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1.

[7] 谢明川,张一龙,刘安兵.刍议“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8] 董世斌.高校艺术理论教学探析[J].美与时代.2001.6.

[9] 罗晖.充分发挥高校优势,促进龙狮运动发展.内江科技.2007.1.

[10] 马庆,左成.21世纪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运动前瞻.体育科学研究.2009.1.

[11] 罗敏,曾伟,龙专.高校开设龙狮运动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关于舞狮子的作文篇9

【阮爱武先生,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体育委员会委员,亚洲龙狮运动联合会秘书长,国际龙狮运动联合会裁判委员会主任,澳门工会联合总会副理事长,澳门工联体育委员会主任,澳门藤球总会理事长,澳门足毽康体运动协会理事长,澳门健身气功总会理事长。】

龙狮文化承经典

发源于中国的龙狮运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舞龙舞狮象征着兴旺和吉祥,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传统艺术性,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精华。出生于澳门的阮爱武先生,祖籍广东中山,祖传洪拳,幼承庭训,练文习武,后从师学习蔡李佛派武技及跌打医术。学既有成,承前启后广为传播,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曾于多间学校及社团担任狮艺武术教席,广栽桃李,并于1984年开设医馆悬壶济世。现时门下弟子众多分别于澳门各大社团及海外任教,弘扬国粹。

阮爱武先生无论是龙狮武术,还是中华医学,他均以满腔的热情加以推广,他将传统龙狮技艺加以整理,编着出版《醒狮采青赏析》一书,更好地宣扬国粹经典。在前言中他这样写道:“龙狮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又能锻炼人的身体和意志,起着弘扬民族精神,激励人们团结、奋进、向上的作用,成为凝聚全球龙的传人及龙狮文化爱好者的一股巨大力量……”

阮爱武先生的目标很明确,写书就是为了传承国粹,在书中,他以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方式吸引读者,希望普及龙狮文化。他说:“要用最简单的手法阐释经典,现在写书不是给内行看,而是专为外行准备,起到基本的推广效果和普及教育。现在不整理保存,将来也许就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该书对龙狮文化的源流、狮头制作、开光仪式、醒狮的意义与禁忌等都作了详尽的概述,并向大家剖析醒狮采青的形神表现、鼓乐配合、步型步法、道具布置以及采青方法等。

在人们的记忆中,舞龙舞狮有锣鼓伴奏,龙狮随乐而舞,结合着跳跃、扑腾、登高、翻转、踩球等高难动作,让人喜闻乐见,是喜庆佳节最佳的民间活动。今天的龙狮运动,它已经从民间文体活动变成一项集娱乐、喜庆、表演、交流、健身和竞技多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活动,其技艺发展水平之高,遍及范围之广,还有其未来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处处显示着这个古老的健身娱乐项目的时代新魅力。阮爱武先生介绍说:“近些年,我们也和相关部门协同举办舞狮表演,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个舞狮队在表演前,都要由教头出来介绍以下表演,道其狮阵典故及源流,然后表演,这样欣赏的人才会明白,在这个过程中将龙狮文化传承开去。”其中,“采青”是醒狮表演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传统采青套路表演之前及结束有“开桩”及“收桩”之拳礼演式,常见的采青阵式有 “桥头青”、“狮子过三山” 、“狮子吐球”、“梅花桩”等套路。

起源于汉代的舞龙文化和开始于南北朝的舞狮文化,在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发展途中,深受世界和各族人民的喜爱,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道。阮爱武先生补充说:“认识龙狮文化是多层次的。首先是文化,文化本身就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次是体育运动,现在的体育比赛要有可观可比的元素;第三是表演要讲好故事、布景要精美、道具要到位,不能仅仅只是娱乐而已,龙狮表演,不单只是热闹,还要表现出它的气场。”表演者们以盘、游、翻、滚、腾、穿、缠、戏、卧、闪、扑、跃、跳等动作技巧,展现出龙的精气神韵,演绎出醒狮的喜、怒、醉、睡、醒、动、静、惊、疑的形态,精彩之处无不令观者拍手称绝、昂然振奋。

在推广龙狮文化的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舞龙相较舞狮更困难。在中国,龙和狮,以及凤凰、麒麟、貔貅等都是灵兽,象征着吉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而中国人也是龙的传人。阮爱武先生说:“在西方文化传统里,龙和蛇相类似,是邪恶的化身。所以,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有所困难,首先要让他们认识中国的龙文化,他们才可以接受,进而去推广,近年随着祖国的日益繁荣富强,随着中国文化的世界流通,舞龙运动世界性的推广亦有长足的发展。”

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且随着汉文化在全球掀起热潮,近年来舞龙舞狮运动已经先后两次在“亚室运”中成功立项,走进国际性综合运动会的大家庭,阮爱武先生对此很欣慰。传统龙狮艺术要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并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改革、发展、推广,在不同的时期都要清晰确立不同的工作方向。现今,舞狮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集娱乐、喜庆、表演、交流、健身和竞技多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活动,阮爱武先生表示:我相信舞狮运动在世界各地的狮艺界朋友共同努力下,将会以崭新的面貌、雄健的步伐迈向世界,为丰富人类的文明文化做出贡献。

国术阐扬强体质

阮爱武先生来自习武世家,既习得家传洪拳藤箍手,后拜文重光老师为师,习得蔡李佛派武技和跌打医术,曾得武林名宿文国威老师及何珠老师亲授六点半棍法、拦门寨大刀等技艺,学既有成,便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2008年国务院公布“蔡李佛拳”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前,阮爱武先生已将自己多年习武、练武、教学的心得加以整编,出版澳门首册《南拳蔡李佛教材--佛掌连环掌》(书中一招一式皆其亲自示范),其后为进一步向青少年推广,于2010年继而编着以漫画形式出版的《青少年武术健身漫画――南拳蔡李佛》,他说:“文字太多,看起来比较枯燥,漫画更容易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使其在放松的条件下,了解传统文化经典。”他不仅要传承中华武术精髓,还要培养下一代的阅读兴趣,使文化薪火相传,经久不衰。

南派拳的特点是步伐沉稳,上肢动作较多,有一步三拳之称谓。桥手是指在南拳中用上肢手臂部分攻击防守的手法总称,一般可分长桥及短桥,上肢前臂及上臂仲直之攻防技法演练,一般称为长桥;上肢肘关节较为屈曲之攻防技法演练称为短桥。南拳总体风格呈现出步稳、拳刚、势烈、承势发声、以声催力、以声助威,威猛迅疾,灵巧绵密,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南拳拳系中常见的象形拳有---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等称之为十形。蔡李佛系南拳一宗,故而也表现出快速灵活、柔中带刚、勇猛机智的风格,主要桥手包括穿、捞、挂、哨、插、抛、、标、撞等。

此外,阮爱武先生于2006年发起创办澳门健身气功总会,总会自2006年成立以来与澳门工联体委会合作无间, 现时经已推广的健身气功计有“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坐式十二段锦、大舞、马王堆导引术”等 。为澳门市民引进健身气功这一优质的健体强身项目统计5年来由两会合办的推广活动中,超过5万人次参加健身气功之锻炼。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阮爱武先生讲道:“气功讲究‘三调’,即:调身、调心、调息。到达‘三调合一’,就会进入气功状态,身体的免疫力就会发挥得最好,这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是一致的。”

在此,阮爱武先生还指出了气功与功夫的差别:功夫有攻有防,以技击为核心,强身自卫为目的;而健身气功则是以“三调”为主,通过锻炼可达到松静自然,起着强健身体,预防疾病的良好作用。静心自如,所以气功师可以很优雅,真水无香,静水深流,颇有意境。他指出:“学习气功,第一是要看抱有怎样的心态学习至为重要,如果是喜爱及认同,学习起来就容易得多;第二是年龄和体质不同,选择也不尽相同,即是说要选择自已适合的功法练习;第三是群体性的,和朋友一起进行体育运动,可以聊天倾吐、愉悦身心。所以,做运动是可以用多层次去理解其意义,而不是单一的为做运动而运动。”

体育运动的基本目的是健身,而健身气功则能够在颐养自身的过程中,发掘人的潜能,如智能、康复能力等。一般所言健身气功、太极拳等都属于有氧运动,适合城市人群。“我们的门是敞开的,置于能否进门、深入则要看修行者个人,如果想真的步入这扇门,就需要潜心学习,如果要再进一步就要涉猎中医医理和人体结构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全方位的知识。”阮爱武先生认真地说,带着一种虔诚的态度。

阮爱武先生还是澳门足毽康体运动协会理事长,他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踢毽子是一种传统民间游戏,娱己娱人,现在是一种比赛项目,花样很多,毽球的打法类似于藤球、排球,有网式及花式赛事,有单人、双人及团体赛等,经过本会不断努力开拓及运动员们的努力拼搏,本会运动员黄泳文经已在两届世界锦标赛中夺取女子单打冠军,并备受澳门特区政府嘉许,颁发功绩奖状,其余各项赛事都获取良好成绩,名列前茅。”踢毽子是一项在中国流传很广、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体育运动,在古都北京,踢毽子还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翔翎,经常进行这项活动,可以活动筋骨、促进健康。

拳术、气功皆为中国武术之经典,阮爱武先生承传的经典不仅仅只是一个动作、一种概念,而是一种精神。“内外兼修、德艺双馨”是中国武术运动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正是“武德”的含义所在,武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尚武崇德古已有之。“崇尚武德、以武强身、以德养性、德艺兼修”才是他坚守的准则和价值。

理想生活逢今朝

阮爱武先生的言行举止中“先国后家”的理念深厚。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经济不发达、信息也闭塞,大众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国民盼望国家早日富裕、强盛起来的时代有关。为人民服务的传统和思想在他的身上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设医馆、授弟子、出书籍……“服务大众天经地义”,这种精神在他身上依然显露无疑。

“人生至此,亦别无他求,粗茶淡饭,身体健康,老有所乐,晚年安度,莫不甚好。”这便是今时今日阮爱武先生的理想生活,他平淡地说:“人生的追求无穷尽,我现在最想的就是在衣食无忧中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无求名利。”毋庸置疑,弘扬龙狮文化,传承蔡李佛拳和健身气功,是他最愿倾力付出的事情,今朝生活已无限接近他的理想生活,无怪乎与之对话,他皆畅快开怀。


关于舞狮子的作文篇10

关键词:吐鲁番;唐代;杂技;研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中陈列着几个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百戏俑,反映了唐代杂技艺术。

“百戏”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汉代,据说是汉代刘彻(武帝)命名。《隋书·音乐志》中云:“奇怪异端,百有余场,名曰百戏。”

“百戏”到唐代则叫“散乐”(见《旧唐书·音乐志》)“百戏”、“散乐”就是我们今天通称的杂技。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杂技艺术文物中有“缘竿”、“筋斗”、狮子舞等,以下分别略作探索。

缘 竿

出土文物俑中有一缘竿的形态,顶竿人双手山膀位平推掌,但左手已残缺。双脚叉立,挺胸,目前视,头顶一竿。竿上一孩童左手撑竿,右手悬空,双脚并拢直立,形象逼真。

1.缘竿的流传:缘竿汉代称作“扶卢”、“都卢”、“寻橦”。隋代称为“戴竿”,唐代又有“竿木”的称呼。缘竿艺术历史悠久,汉代已经盛行。后汉书记载安帝时的百戏中就有“寻橦”之技。张衡在《西京赋》中也有“都卢寻橦”的记载,“寻橦”即爬竿。

张衡还说汉代有另一种寻橦之技,“尔乃建戏车,树修旃,饭橦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挂,譬陨绝而复联。百马同辔,骋足并越。橦末之技,态不可弥。”这是在车上树立竿,人在竿上忽倒立、忽欲堕的表演,精彩无比。

北魏时,曾在公元403年诏太乐总章鼓吹增设杂技中仍有缘橦。北齐、北周时由于君王对胡乐“耽爱不已”,因此寻橦之技仍很盛行。

晋代,《正都赋》中描述缘竿时说:“乃有妙童都卢,迅足缘修竿而上下,形既变景属,忽跟挂而倒绝,若将堕而复续,虬萦龙幡委随纾曲竿首而腹旋,承严节之繁促。”

隋炀帝大业二年,芳华苑内的散乐表演中有“二人戴竿,其上有舞,焉然腾过”的记载。

《旧唐书》中记载唐代也有“缘竿”之技。《教坊记》中则有具体描述,玄宗时,教坊一小儿,筋斗绝伦。乃衣以僧采,梳妆,杂于内伎中。少顿,缘长竿上,倒立,寻复玄乎。久之,垂手抱竿,翻身而下。此外,唐人还有许多描绘的诗句,如天宝年间王邕的《勤政楼花竿赋》中云:

于是玉颜直上,金管相催,

整花钿以容与,转罗袖而徘徊。

戴之者强项超群,登之者纤腰回舞,

初腾陵以电激,倏缥渺而风旋。

或暂留以头挂,又却倚而扇连,

蹑足皆安,象高梧之凤集,

随形便跃,奋乔木之莺迁。”

王邕把唐代的竿伎描绘的栩栩如生。又如,梁涉的《长竿赋》也很精彩:

有美人兮,来从紫闱。

为都卢兮,衣锦筒衣。

凝靓妆以如玉,耸轻身兮若飞!

倏龙盘而婉转,遂花落而霏微。 ’

于是伐鼓雷响,鸣金星合。

从正殿以独步,巡广场而未匝。

势欲颀掉,力将弹压,

天地为之振动,楼台为之岌业。

缘竿之伎后经宋、元、明、清,一直经久不衰,到唐代,仍是我国杂技中不可少的艺术之一。

2.缘竿的起源:据《通典》载:“大抵散乐多幻术,皆出西域”,这说明西域流行杂技并且多已传入中原。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缘竿俑也证明唐代西域盛行杂技。

《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载:“常命户数十百人,专习伎乐,学胡椎髻剪彩为舞依,寻植舞剑,昼夜不绝。”由此可知西域是很盛行缘竿技术的。

《南齐书》“乐志”中也有记载:“讫于萧染,则符坚败后,所得关中檐橦胡伎,进入太乐,犹有存者。”这里很明显的是说(西域)胡人善缘竿。

苏鹗《杜阳杂编》中云:“妇人石火胡,于百尺竿上,张了弦五条,以八九女子,各居一条之上,着五色衾,执戟,舞‘破阵曲”’。

石火胡是石国人,.石国则是西域昭武九姓国之一,石火胡为西域艺人。

《乐书》中也有西域胡伎中善檐橦的记载:“晋破符坚,得伎传之江左,齐东昏候能檐橦,以人主之尊亲为乐伎之事。”

明人胡侍在《真珍船》书中说:“范汉女大娘子,亦是竿木家。开元二十一年出内,有姿媚而微愠羝。”这里说的“愠羝”就是我们通称的胡臭(或日狐臭)。

唐代《教坊记》中记载有范大娘、裴大娘,裴大娘很明显是疏勒国人,为西域艺人。范大娘的先世我们虽不清楚,但裴大娘善筋斗,范大娘善竿木,二者并列记载当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陈寅格先生在《元白诗笺记》中认为,‘范大娘的血统有西胡人种}昆杂之可能。其“微愠羝”者或亦先世西胡血统遗传所致。

综上而知,晋代有“檐橦胡伎”,唐代有石火胡善竿木,范大娘亦是竿木家。中原学习西域“寻橦舞剑”,因此杜佑在

《通典》中说散乐出自西域。缘竿之伎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杂技艺术。

3.缘竿的表演有多种形态。张衡在《西京记》中说:“尔建戏车,树修旃,倀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挂,譬陨绝而复联。”李尤在《平乐观赋》中说:“戏车高橦,驰骋百马,连翻九仞,离合上下。或以驰骋,复车颠倒”o这两项史载描述的是一种戏缘竿之伎。其表演是在车上立高竿,艺人在上面表演,难度很大。

至于《艺文类聚》卷61中所引《正都赋》中说:“乃有才童妙伎,都卢迅足,缘修竿而上下,”以及《古今图书集成·艺术曲》记载:“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余丈,适于绳绝,菲人力所及,诸僧恐之,光见而谓僧曰,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诸僧惊喜,因取而与之,光以口衔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系绳毕,手足皆放,透空如下,以掌拒地,倒行数十步。观者骇悦,葚不嗟异。”这二史载说的是只设竿木,缘之上下的演技,也是通常见到的一种。

以上二种虽都是立竿表演,然而吐鲁番出土的缘竿则是由一人头顶高竿,孩童在竿上表演,其难度比一般缘竿更大,要求二者密切配合。

缘竿表演者有单人形式,如《正都赋》描写那样,也有双人形式,如《隋书》中记载“并二人载竿,其上有舞,忽然腾透而换易之。”

表演者有女子,见《长竿赋》中“有美人兮,为都卢兮”,又如“妇人石火胡、范大娘善竿木”。这都是很明确的佐证。

当然更多的是孩童,因其体轻善缘竿。吐鲁番出土的缘竿俑正是由“才童妙伎,缘之上下”而表演。这种表演不同于一般的爬竿,而是从缘竿发展的一种顶竿。表演者二人,一人头上顶竿,另一人在竿上表演,其难度极大,不具备熟练

的技术和坚毅的精神是无法表演的。

难怪唐人王建在《寻橦歌》 中说:“人间百戏皆可学,寻橦不比诸余乐。”此外,顾况的《险竿歌》和柳鲁的《险竿行》及都用“险”来形容其伎之险难,而这种险竿之技正是起源于西域,唐代在吐鲁番尤其盛行。

筋 斗

吐鲁番出土的筋斗俑是个孩童的形象。右手支撑地面,左手正欲离地,双脚并拢,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动作。也可能是“爬虎”中的一个亮相。它属于百戏中的一个筋斗技艺。“筋斗”,汉代称作“倒挈面戏”。如贾谊的《新书》中匈奴篇云:“令妇人付白涂黑绣衣而侍,其堂者二三十人,或薄或掩,为其胡戏以相饭,上使乐府幸假之,但乐吹箫鼓鼗,倒挈面者更进,舞者蹈者时作。”齐梁以来,散乐中则称“掷倒伎”。

唐代西域则不用筋斗之称而叫“倒舞伎”。过去学术界认为这是从天竺传入的杂技,其根据是《旧唐书》卷四中载“符坚尝得西域倒舞技。睿宗时,婆罗门献乐,舞人倒行,而以足舞于极镭刀锋,倒植于地,低目就刃,以历险中,又植于背下,吹筚篥者立其腹上,终曲而无伤,又伏伸其子,两人蹑之,旋身绕手,百转无已’。”

然而贾谊《新书》中说匈奴中就有,“倒挈面戏”,匈奴徙迁西域远比波罗门到西域早得多。因此西域流行筋斗技术应是当地民族的贡献,不应从印度寻源。

唐代教坊中有所谓的“笃义子”,即指逆行连倒,是古代跋行鳖食之伎。也就是“足以蹈天,头以履地”的“筋斗”技艺。传入中原后很受欢迎。吐鲁番出土的筋斗俑正是唐代“笃义子”形式的百戏。

崔令钦在《教坊记》中说:“筋斗裴承恩,妹大娘,善歌,兄以配竿木候”。裴承恩是唐代西域疏勒人,他以善筋斗而在教坊中颇有名气。

宋代西域仍流行筋斗,史有“熊翻筋斗,驴舞柘枝”的描绘。这里的熊、驴都由人装扮的,柘枝为西域乐舞,熊翻筋斗自当是一种摸拟性的西域舞蹈。

清代新疆仍很盛行筋斗技艺。《清史稿》中记载回部乐时云:“回掷大回子四人,皆衣杂色纺丝接袖衣,戴五色绸回回帽,小回子二人,杂色绸衣绢里。皆豫立丹阶下,俟‘朝鲜国俳’。呈技后,上丹阶作乐,司乐起舞,舞盘人陵舞。舞毕,倒掷小回子,继进呈技。”这里虽然记载的是赴京贡技的情况,

但从“大回子”和“小回子”的“倒掷”来看,新疆清代杂技艺术还是很繁盛的。“倒掷”即“筋斗”,这在《西域闻见录》中也有记载:“叶尔羌,妇人善歌舞,能百戏。如打筋斗,踏铜索,诸戏皆能见到”。

王曾翼《回疆杂记》中载:“回童七八岁,辄能翻身作十筋斗戏,跳掷飞腾,观者目惊。”谢彬在《新疆游记》中说莎车是“俗尚饮洒,男女数聚会,妇人善歌舞,娴百戏,折筋斗,踏铜索然,兼并成风。”

阿斯塔那出土的筋斗俑,反映了唐代吐鲁番地区的杂技艺术。它与现今维吾尔族的杂技是一脉相承的。

狮子舞

阿斯塔那出土的狮子舞俑,是由两人装扮而成。狮子缀毛为之,人居其中。

狮子舞,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将其列入龟兹部。这不仅因为其舞时用龟兹乐,而且舞狮子这种杂技也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

我国并不产狮子,据《后汉书·西域传》载:“安息国,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遣使献狮子。又,十三年安息国王满屈复献狮子。可知狮子是从波斯传来的,按大食人称狮子为Silediba或者Siranaib。“狮子”一词是从大食人的读音转译的。

《三辅黄图》卷三记载:“奇华殿在建章宫旁,四海夷狄器服珍宝,火浣布,切玉刀,巨象,大雀,狮子,宫马,充塞其中。”这说明汉武帝的建章宫旁,当时就陈列了狮子。

关于狮子舞,在《旧唐书·音乐志》中有详细的描述,狮子舞是人披上线缀的毛皮扮成的狮子,被人用绳子牵着,还以佛尘来耍弄它,奏太平乐曲,称《五方狮子》。

《乐府杂录》申也说,五方狮子有一丈高,身上披着各种不同颜色的画皮,耍狮子的叫狮子郎,有十二个人,戴红抹额,穿彩画衣,手里拿着红拂子。

这段史载描绘的是《五方狮子》,吐鲁番出土的狮子俑虽只见一个,但推想就是唐代西域流传的五方狮子舞。

狮子舞从西域传入中原后,很受欢迎,唐代又传入了日本,日本《信西古乐图》上就有狮子舞图,也画着狮子郎牵着人扮的狮子。日本有两种《狮子舞》,一个叫《越后狮子》,是继承中国传统由男子舞狮。另一个叫《锦狮子》,也叫《石

桥物》,则是由女人手拿狮子头而舞。

狮子舞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在新疆将近绝迹,吐鲁番地区已不复见。但是这种汉唐杂技艺术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部交通不便的于田地区仍有残存,维吾尔人称其为“希尔舞”。

百戏造型

除上述三种杂技外,阿斯塔那还出土了两个百戏造型。一个是骑马蹲裆式,左手推掌状,右手山膀下位,挺胸,舞者是一个典型的西域民族形象,多髯须,深目高鼻,身穿甲衣,着皮靴,完全是一个武将的亮相动作。另一个是右脚支地,左脚虚点步,左手叉腰,右手虽残缺,但明显可以看出是一平推掌的姿态,舞者头发卷屈,为一个黑人,是西域昆仑奴的造型。

吐鲁番的唐代出土俑为我们研究西域文化和中国杂技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它雄辩地说明,西域少数民族对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维吾尔族的杂技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疆杂技团培养了一批维吾尔族杂技艺术新秀,他们对继承本民族传统杂技艺术,并使之发扬光大,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北齐)魏徵.魏书·音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唐)崔令饮.教坊记.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清)彭定求.全唐诗(卷14)[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 (清)彭定求.全唐诗(卷16)[M].北京:中华书局,1960.

(唐)欧阳修.艺文类聚(卷6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

于慎行.谷城山房笔尘(卷14)[M].济南:齐鲁书社,1988.

本文关键词:关于舞狮子的作文十篇,资料文库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怀化人才网 湘ICP备2022000165号-1

地址: EMAIL:2053886994@qq.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