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17606030745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资料文库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9-27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1

车辆技术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管理模式,管理车辆从开始选购到最后终报废的整个过程。车辆技术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车辆在使用中状况良好,安全生产,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车辆技术管理包括了很多方面的管理,例如前期管理包括选购、接收,中期管理包括使用、维护和检修,后期管理包括改造改装和报废等。还有车辆封存、停驶和车辆技术装备管理等。加强车辆技术管理,能够保证运输低耗、高效、安全、优质,让车辆能够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2.形势变化

近年来国内环境的变化,对车辆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2.1市场变化

我国大力兴建高速公路,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增大,公路的运输能力增长迅速,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到2008年年底,我国公路营运车辆达到930多万辆,大型客车25万辆,载客汽车170万辆;专用载货汽车和普通载货汽车分别为41万辆和720万辆。截至2008年,我国旅客周转量达到12532.21亿人公里,客运量达到将近270亿人,公路运输量连续增长。

2.2技术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车辆数量逐渐增加,而接下来几年我国的汽车工业技术将出现质变。而现今汽车市场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越来越多的轿车将使用柴油机,电动汽车出现并开始应用,国家将制定更加严格的安全标准,更多轻质材料将代替现今普遍使用的钢材,车重越来越低,汽车上将出现各种电子设备。

2.3能源危机

环境问题逐渐凸显,能源危机开始威胁到每个国家,而汽车行业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能源短缺给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虽然我国是石油大国,但是很多石油仍然需要进口,汽车数量的增多也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我国机动车消耗柴油量占据了总量43%,消耗的石油达到总量的85%。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到2030年我国石油量必须达到3.63亿吨,而我国石油产量难以满足汽车消耗,因此需要大量进口,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汽车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制度不健全

很多管理政策都不够完善,例如车辆二级维护竣工检测机制和综合性能检测行业政策等,影响了汽车行业的顺利发展。首先,评定营运车类型的制度不完善,一般交通部采用的是JT/T325标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虚假配置的问题,又如将某些新品牌的客车同时评为中级客车和高级客车,例如金旅、宇通等;第二,很难将一些车辆检测的内容落到实处,我国车辆流动性很大,有一些需要重点检测的项目,但是现行的检测方法无法满足需求,例如密封性检测、油耗检测等。现今大多数监测站不检测底盘输出功率,直接捏造数据填写在报告单上,实际上我国有关于底盘输出功率的规定和标准,但是这个检测项目并不包含在实际检测中。

3.2管理不到位

车辆技术管理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出台了相关规定,允许当地部门和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管理道路运输及其相关业务价格,但是大多数维修企业或者维修站并未执行这个规定,仍然执行原来颁布的工时定额,收费和规定的标准有很大差别。为了能将车辆运行的技术状况完整、真实的反映出来,需要为车辆建立档案,在其中行驶里程、交通事故等信息,但是大多数档案都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临时填写的,缺乏真实性和可参考性。

4.如何加强车辆技术管理

4.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虽然已经有关于车辆技术管理的法律法规,但是可操作性太弱,细化程度太低,无法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因此要修改一些法律法规同时增加一部分,保证相关法规更具系统性和权威性,能够实际操作。

4.2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要抓好源头,大力宣传车辆维护。将二级维护落到实处,做好信誉质量考核工作,如果经营者没有按期维护车辆,则要严格按照规定处罚。利用理论知识加强管理,科学理论是车辆技术管理的基础,同时还需要正确的方法以及科学的决策,因此要加强研究相关政策和理论,预测车辆技术管理的发展趋势,可以有效指导车辆管理计划活动的发展。

4.3转换思路

应该结合市场和社会发展趋势,针对不同层次的车辆建立不同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开展简单有效的管理工作,认真解决繁琐、不切实际的管理方法。

5.结语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车辆运行;技术管理;必要性

使用车辆和对车辆运行技术的管理层面对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国民生活的便利程度的提高都具有绝不能忽略的重要影响。首先,车辆应用和对车的技术层面的管理皆为汽车运行行业间的一个重点建设部位并且是其构成组分的重中之中,也是其要执行的要务,这项工作施行良好,将使得车子的运行周期增涨,尾气的排放量减少,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大幅升级[1]。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个城市的车辆大量增加,随之产生的社会问题也越来严重,加强汽车使用及管理是现阶段一定要进行的一项工作,它不光涉及到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以下即我对此方面所提出的自己的粗浅认知,希望对此建设有所助益。

1车辆使用和技术层面机制掌管的内涵以及现实情势

车的应用和汽修管理工程方方面面都是我们不能避之不谈的,尤其是长时期车辆使用恶性循环的现实状态下,无论是使用车辆的车主的素质方面,抑或是车身性能技术和车的运用技巧方面,这些层面的建设或者是强化已经是历史进程的必要阶段。在现实生活中,拿起科技的方式和技艺去维护交通便利、管理车辆使用技术、保护生活环境、杜绝污染严重化,已经是箭在弦上、迫在眉睫。为了形成车辆运行能够行进在日常安全的正路上,我们更应该以靠得住且实用的技术为依据持起科学有效的技能方式来对使用过程进行全程管理。汽车性能及使用和我国的汽修业务、道路交通业务、道路安全方面、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息息相关,紧密相切。从汽车的配置、应用、修缮、检查和重装或改型等顺序进行的汽车本质装配和车的性能内容一直到车更换和报废来研究车的运行和车技术管理,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考虑如何将相应的汽车技术运作于日常多方位的使用中,并于同时刻协调好车子在行驶中和交通业务方面的内在联系、车辆的绝佳性能运用带来的良好收益等诸多层面的关系的考量[2]。无法否决的症结即是车子本身存在的质量好坏、使用优良的提升空间、与社会环境的共存密度等因素明显对我国社会经济效益有着无可替代的决定性的作用。就目前车辆使用状况而言,它的优势与其它水陆交通相较而言仍是明确凸显的,车身灵巧多变、机动性强,火车、飞机、轮船都是不能代替它的作用。且在目前道路建设已经趋于高速化的情态下,汽车使用普及度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甚至于从某些专业角度来说,它已经是一种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一份子。由此可见,对于汽车的技术和用的适宜的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众望所归的一个现实任务,必须着手思考并加以发展,使得车辆运输效益更上一层楼。

2车辆使用及技术层面的管理的重要作用

(1)加强车辆技术管理,提高车辆运行档次,升华相关社会经济效益

汽车使用和汽车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方面的管理对于现实状况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就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情况下,交通中的公路方面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它的当前发展无疑是一柄“双刃剑”,随之造成的问题也是接踵而至,如私家车过量占据道路资源、汽车机动能源耗损极大、尾气污染严重毁坏地球环境、周末交通拥堵现象与日剧增等,不只对公民造成了很大阻碍,而且引生了一系列社会困扰事件。因而增强对车的使用及其技术的管理,一方面可以舒缓它滋生的社会事件,将社会问题与社会效益平衡化;另一方面,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车辆能源的耗损,环境的污染减少了,实现空气的净化才有一个明媚的未来。

(2)强化汽车技术和使用层面管理体制,有效降低运输业务基本成本,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车子使用过程中涉及到一定的技术管理体制,它对于运输行业而言是一种潜在的财富,车辆使用时的方式、车辆自身的性能情况的优劣都对车辆使用的长久性、效益性有着深重的影响[3]。国家各个行业、各大部门、各个公民应该对车辆的技术维修、保护、改造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定期的管理性,这样由于现在大批次的汽车使用而出现或产生的状况才能得到迅速的解决;试想一下,如果在车辆运用中出现了类似的重大问题而解决无门,抑或是解决行程迟缓,那么解决问题后回顾发现意义已经丧失或者是无效了,更有甚者,不单单是浪费了不必要的成本开支,而且上至折损到企业的资产根基、部门的正常周转、公民的自由资产。由此可见,只有以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机制体制对车辆运作的过程和技术开发的步骤保持正确方向和优良方式的规整和计划,车辆使用和技术管理这个相关配置区域才能有整齐划一的前进步伐,才能使得汽修的成本资金减少不必要的消耗,车辆运作进程将迅猛发展,技术开发运用将有一个更加积极的环境,自然资源损坏大幅减少,甚至于地球村环境更加亲民,这样长此以往的积淀之下,社会效益的提升势必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得以上调。

3结语

中国社会日前发展势头欣欣向荣,鼎立于世界发展之林。我国的运输行业中汽车毫无疑问地成为支柱之一,越来越受到国民们的青睐,因此对于车子使用和技术管理的需求也与日俱增[4]。本文就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给予这些行为必要性的缘由和一如既往发展的重大意义,值得我们对于汽车行业领域进行深思。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孟文俊.绿色汽车的构想[A].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上)[C],2009.

[2]于启武.中国节能环保汽车的发展状况和对策[A].2010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

[3]沈晋,于秀娟,樊庆锌,孟宪林,王爱平.汽车工业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及途径[A].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 车辆技术管理 降本增效 运输成本

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道路运输的发展空间大大提高,但是有些道路运输企业只注重车辆的更新,轻视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只注重眼前的营运收入,轻视运输成本的核算;只注重新型车辆的使用,轻视车辆维修技术人员的培养;这些传统的运输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否则就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一、车辆技术管理是降低运输成本的重要途径

在道路运输企业运输成本中,运行材料(燃油、材料、轮胎)的消耗占很大比重,在实行了税费改革后,汽车运行消耗费用占汽车运输成本40%左右,其中燃料费在运输成本中约占25%~30%,材料的消耗费用占汽车运输成本1%~3%,轮胎消耗约占10%~15%。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在降低燃润料、轮胎等运输材料费成本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1.汽车的性能和汽车的使用是影响燃料消耗的两大因素。汽车的技术状况是节油的技术基础,只有在良好的技术状况下,才能充分发挥汽车的燃料经济性。因此,在使用中应特别重视汽车技术状况的检查与调整,使其处于最佳状态。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是节约燃油的根本。无论是节能方针、政策的贯彻,还是节油技术、设备的改进和节油方法的落实,最终都要通过驾驶和改善管理工作来实现。

2.合理使用材料,不仅可以降低材料本身的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机件的条件,减少摩擦和磨损,从而减少功率消耗,降低燃料消耗,延长机件使用寿命。

3.轮胎的管理工作是汽车运输企业技术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合理使用轮胎,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对降低运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保持轮胎良好的技术状况对确保行车安全,降低行驶阻力,减少油耗也有较大的影响。运输企业应配备专门的轮胎管理技术人员,负责轮胎的全面管理;建立轮胎技术记录卡片,考核轮胎实际行驶里程和使用情况。

二、汽车维修技术管理工作不容忽视

我国交通部所颁布的《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中规定“车辆维护应贯彻预防为主,强制维护的原则”及“车辆修理应贯彻视情修理的原则”。

所谓“视情修理”就是根据车辆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的结果,视情按不同作业范围和深度进行的修理。其目的在于防止拖延修理造成车况恶化,又防止提前修理造成浪费。为此,运输企业应积极创造车辆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的条件。

在车辆维护和修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维修标准,把好检验质量关,提高汽车的维修质量;同时,要不断地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维修质量好,车辆的技术状况好,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燃料的消耗,还可以减少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时间,减少维修费用。

三、落实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是道路运输企业深化管理,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做好以下几项基础工作。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车辆技术管理工作要严格而规范,实行一车一档的定额管理标准台账,驾驶员行驶里程与用油指标挂钩,燃油实行百公里油耗定额管理,轮胎按规定的里程使用,节超奖罚分明,公开透明。车辆定期维护保养,人为造成的机械事故按规定处罚。

二是健全各种台账,加强成本核算。车辆技术管理是对运输车辆实行择优选配、正确使用、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合理改造、适时更新和报废的全过程综合性管理。要真正做到择优选配,适时更新和报废必须建立在基础资料的完善上。不但要按常规做好车辆技术档案一车一档,另外还可以建立综合性的车辆技术状况台账,及时反映各车及总成的维修情况、维护频率,便于分析各车型、总成的使用寿命,合理编排车辆的各级维护计划,做到既不提前维护而造成工时材料浪费,又不延误维护使车辆带病行驶,反而造成维修成本增加。

三是要重视车辆的一级维护。目前汽运企业对车辆的一级维护可有可无,对车辆的二级维护则普遍比较重视,这是因为运管部门抓得较紧。殊不知,一级维护是二级维护的补充,车辆在一个二级维护周期内运行,各机构连接件不可能不磨损,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有些零部件可能会松脱,部位出现缺油和漏油,影响汽车的操纵安全,所以说,定期进行一级维护是必做的工作。

四是安全例检不放松。车辆的例检也是车辆各级维护的补充,是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车辆的各级维护之间的时间间隔里,车辆各安全部件的连接,像横直拉杆球头、传动轴连接螺丝等会产生松动,如不及时进行检查调整,将会引发交通事故。由此,整个安全例检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车辆进站及回场的检查上,让例检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对汽车的方向、制动、传动、悬架、灯光信号等安全部件进行仔细检查,这不但减轻例检人员对车辆出站检查的压力,一旦发现会影响出车的问题,还可提前做好准备,及时调整车辆。

五是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实行成本控制。加强对节油的管理,收集和记录汽车燃料消耗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节油制度,并组织实施;同时把好维修配件品质关,建立完善的维修配件进出渠道和台账管理制度;对报修的车辆要求车辆检验员故障诊断准确,维修技术人员准确确定配件是否更换,汽车维修工准确排除故障,减少返工,节约维修过程用料等成本,将维修的各项成本费用控制指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人和车辆。

六是培养车辆技术人才。一种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管理者;另一种是维修技术人才,既有丰富的汽车维修理论知识,对现代汽车结构和新技术有一定了解,又有很好的维修实践经验。这些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要加强培养、选拔,人尽其才,防止人才流失。同时注重后续人才的培养,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不断提高专业维修技术人员的综合技能。

七是提高驾驶员操作技术水平。开展各种培训,提高驾驶员的节能意识,改变不良的操作习惯。推广节油经验,每个驾驶员都要养成正确使用和驾驶车辆的习惯,缓启动、不踩急刹车,练就过硬的“脚下功夫”。做到“中速运行、减速提前、避免刹车、停车熄火”,每天都认真保养车辆,发现问题及时排除,确保车辆处在最佳的节能运行状态。

四、结束语

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竞争力是道路运输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实践证明,车辆技术管理在降低运输成本过程中尤为重要,提高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水平是道路运输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车辆,机械设备,维修

一、车辆机械设备故障的分类

车辆机械设备是保证车辆动力传输和正常行驶的基本设备构件,如果车辆存在机械设备故障而未经查出或进行修理,必然导致车辆安全性能与行驶性能的下降,并且引发相关交通事故的出现[1]。论文大全,机械设备。。一般情况下,根据车辆机械设备故障的程度,大致可以将其分为:特大机械设备故障、严重机械设备故障、一般机械设备故障、轻微机械设备故障等四类。论文大全,机械设备。。对于机械设备故障类型的确定需要经过系统的性能检测,进而才能开展相关维修工作。

(一)特大机械设备故障

在车辆常见的机械设备故障中,特大故障出现的几率较小,一般是在车辆达到一定使用年限或发生重大碰撞事故时,有可能出现危及行驶安全,导致人身伤亡,引起主要机械总成报废的特大故障。特大机械设备故障往往会造成直接重大经济损失或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常见的特大机械设备故障主要有:转向节断裂、造成方向失控、制动失效等。

(二)严重机械设备故障

严重机械设备故障通常会影响到车辆的行驶安全,进而导致主要机械总成、零部件损坏或性能明显下降,且不能用随车工具和易损备件在短时间内完成修复。常见的严重机械设备故障主要有:变速器的齿轮或轴承损坏、离合器压盘碎裂等。

(三)一般机械设备故障

一般机械设备故障是较为常见的车辆故障,有可能导致车辆的停驶安全或整体性能下降,但一般不会导致主要总成、零部件损坏,具备丰富经验的车辆驾驶人员可以使用随车工具和易损备件或价值较低的零件自行修复,但是若想对车辆进行彻底的维修与养护,必须到专业的汽修单位。常见的一般机械设备故障主要有:电器附属件或机械管路出现裂纹、机油滤清器密封垫破损等。

(四)轻微机械设备故障

各类车辆的长期行驶过程中,由于受到设备老化、外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轻微机械设备故障,但是不会导致车辆的停驶安全或整体性能下降,通常不需要更换主要零配件,用随车工具在短时间内能轻易排除。常见的轻微机械设备故障主要有:风扇皮带松弛、制动气管接头漏气等。

二、车辆机械维修技术领域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车辆机械设备维修一般要将车辆送至专业的汽修单位,由专业的维修技术工人经过系统的检测确定故障发生的位置及类型后,才能展开相应的机械设备维修操作。随着世界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车辆机械维修逐渐形成一个新型的技术领域,并且呈现出了专业化、智能化、网络化管理的趋势[2]。另外,随着车辆维护技术质量要求的提高,车辆修理作业范畴的扩大,以及维修业的专业基础术语的增多,维修技术人员要顺应时展需求,进一步了解与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

(一)基于状态的维修,降低维修能源与资源消耗

随着全球汽车制造厂商数量的骤增,以及新型车辆品牌、型号、动能的出现,导致车辆装备日趋复杂,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的定期维修、视情维修方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现代技术维修领域对车辆机械装备维修保障的需求,维修工作的重点已由传统的以机械修复为主,转变为以各类故障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并据此做出维修决策为主[3]。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部分车辆机械设备性能与维修研究机构率先提出了“基于状态的维修”的科学方式,实现机械装备使用年限中的全方位、立体化健康管理。

(二)逐步实现机械设备维修的网络化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车辆机械维修技术领域的普及与应用,车辆的检测与维修基本实现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机械设备维修的网络化可使信息、硬件、软件资源共享。维修人员可以从网上快速查阅世界各国汽车生产公司、厂家的相关技术资料和联络方式,进而获得汽车机械设备故障维修的关键技术信息,而且随时可以得到具有高水平的“故障维修专家系统”的指导,远在千里之外的专家能像在现场一样,逐步地指导检修人员诊断和排除故障。同时,为适应车辆机械设备维修网络化发展的时代需求,还可以适时加强车辆维修局域网对各子系统模块进行管理技术的应用。外部维修设备可以通过车辆局域网,直接对各子系统故障进行维修指导。

图1 车辆机械设备维修网络化示意图

(三)实现车辆机械设备维修的机、电、液一体化

虽然在国内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中均开设了车辆检测与维修专业,并且培养了大量车辆维修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就国内汽车维修业的现状而言,一直延用的都是师傅带徒弟、手把手地传授维修技术的办法。论文大全,机械设备。。这是因为以前的汽车整体机构单一,汽车维修故障主要靠眼看、耳听、手模,所以经验显得非常重要[4]。然而面对现代电控汽车,车辆的故障已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机械或电气系统。同时,随着不断面市的新车型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这种分工早已经不现实,迫切需要将机修工,电工结合一起,再辅以液压技术,三者有机地结合才是实用的现代车辆维修一体化专业人才。

三、强化车辆机械维修管理的对策

随着全球汽车生产量和用户群体的逐年扩大,汽修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以国内汽修行业的现状而言,普遍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弊端与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技术规范化研究、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等方面,由此可见,技术问题的强化管理是车辆机械维修管理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也客观决定了汽修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一)重视车辆机械设备维修技术基础的规范化研究

我国车辆机械设备维修技术发展过程中,普遍重视硬件技术,相对忽略或是轻视了难度大、投入多、社会效益明显等基础性技术的研究。随着车辆机械设备维修技术的完善,与硬件相配套的维修技术软件将进一步完善。制定和完善车辆机械设备维修项目的维修方法和质检标准,如驱动轮输出功率、底盘传动系的功率损耗、滑行距离、加速时间和距离、发动机燃料消耗率、悬架性能、可靠性等。

(二)加强新技术的研究

面对现代汽修行业在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应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并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充实和发展车辆机械设备维修技术技术,将一些新技术用于汽车故障的维修故障中[5]。例如:专家系统的知识数据库、神经网络和扰动维修模式识别技术及动态模型技术等。增强故障维修与排除专家系统的功能,提高车辆机械设备维修技术的准确性。

四、总结

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的快速壮大,车辆在不断增加,维修行业在有序发展。强化车辆机械设备维修技术,提高实际操作质量,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满足道路运输业发展和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车辆维修人员还应坚持以提高业务素质技能为基本理念,确保车辆的维修质量,确保用户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充分提高汽车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东明,韩思维.车辆机械设备维修质量管理措施与建议[J].汽车科技博览.2007,(3).P22-23

[2]赵伟.对汽车传统诊断技术的几点探讨[J].中国学术研究.2007,(9).P29-30

[3]董峰,马林.小议传统诊断技术在现代汽车维修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财富.2008,(1).P15-17

[4]孙娜.基于汽车维修人员能力与素质研究[J].汽车维修与保养.2009,(7).P37-38

[5]贾新红.从国外的经验看中国汽车维修服务业的发展[J].当代经济.2007,(14).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5

[论文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增长中也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结构——信息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个比较系统的信息管理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充分体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怎样使用现代信息资源,将影响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现代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在计算机被用在管理数据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综合管理的停车场系统管理及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

为了解决我国城市的交通问题,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性能,一方面需要通过改造路网系统、拓宽路面、增添交通设施以及道路建设等城市交通所必需的“硬件”建设来实现,另一方面需要通过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把现代高新技术引入到交通管理中来提高现有路网的交通性能,从而改善整个道路交通的管理效率,提高道路设施的利用率,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二、中国发展智能交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不足19%,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30%,预测2010年将接近50%;机动车拥有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虽然有较大改观,但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交通管理设施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

三、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现状及智能交通系统的经济效益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迅速向城市迁移聚集。人口、车辆数量不断的增长,但是有限的可用土地以及经济要素的制约却使得城市道路扩建增容有限,因此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的交通问题。当今世界各地的大中城市无不存在着交通问题的困扰。交通拥堵使得人们每天将大量宝贵的时间消耗在路上、车中,同时也导致商业车辆在交通运输中延误,增加了运输成本。交通事故率也不断上升,每年都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所谓的智能交通系统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有机地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它是由若干子系统所组成的,通过系统集成将道路、驾驶员和车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借助于系统的智能技术将各种交通方式的信息及道路状况进行登记、收集、分析,并通过远程通讯和信息技术,将这些信息实时提供给需要的人们,以增强行车安全,减少行车时间,并指导行车路线。

四、智能交通管理的应用方案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1.电子不停车收费(ETC)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简称ETC)是一种用于公路、大桥和隧道的电子自动收费系统。它应用RFID技术,通过路侧天线与车载电子标签之间的专用短程通讯,在不需要司机停车和其他收费人员采取任何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收费处理全过程。不停车收费涉及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收,又是缓解收费站交通堵塞的有效手段,而且在使用中收费卡的用量又很大,因此各个国家都优先投入不停车收费系统应用系统的开发,并且积极推广,目前在欧美应用已经比较成熟、普遍,我国也已经在广东、四川等地的高速公路上投入应用。通过应用不停车收费系统可以提高通过效率,防止收费站交通“瓶颈”的发生,同时通过RFID技术实现无人为干预的收费,有效地遏制了偷逃过路费,收费人员玩忽职守、循私作弊等行为,同时降低收费站的管理成本,更快地收回基础设施的投资。

2.城市交通调度管理系统(TMS)

车辆调度管理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采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收集道路交通的动态、静态信息,并进行实时地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安排车辆的行驶路线,出行时间,以达到充分利用有限的交通资源,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可以了解车辆运行情况,加强车辆的管理。

应用RFID技术作为交通调度系统信息采集的有效手段。比如利用将RFID应用于公交车场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公交车进出站,信息自动、准确、远距离、不停车采集,使公交调度系统准确掌握公交停车场公交车进出的实时动态信息。通过实施该系统可有效提高公交车的管理水平,对采集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掌握车辆运用规律,杜绝车辆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实现公交车辆的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同时采用RFID作为技术手段具有很高的经济性,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技术相比具有安装方便、适应性强、成本低,车辆无需改造等特点。同时一些地区和城市也开始将RFID应用于垃圾运输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等特殊服务车辆的调度和管理。通过在车上安放电子标签,在特定路段的监控点放置识读设备来监控车辆是否按照规定的路线行驶、在有泄漏等情况出现时及时发现事故车辆。

3.电子注册管理(EVR)

车辆的注册登记以及牌照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黑车、假牌照等问题始终都没有得到根除。但是新技术也许会变得简单,采用RFID技术实现车辆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就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车辆注册登记后加载RFID电子车牌,由于每个标签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ID号码——UID,UID是在制作芯片时放在ROM中的,无法修改,所以可以实现防伪功能。同时标签可以被远距离识别,无需停车及人为干预就可以监查,因此可以规范车辆管理手段,加强对车辆的监查力度,实现车辆年检的智能化管理,加强对非法车辆的打击力度。现在该系统已经在军车等方面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黎德扬.社会交通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GIS;GPS;车辆监控;进出口管理系统

1.引言:

随着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对信息化的要求以及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企业顺应信息化的发展,不断借助最新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提高企业计算机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为企业运作服务,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基于GIS/GPS的车辆监控系统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方案,并广泛应用于各个相关领域。尤其在物流方面已经成为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标志,为物流运输公司,企业提供货物运输过程中的动态管理和监控服务。已搭建了这种监控平台,具备软硬件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除将该技术应用于原材料、货物运输,销售网络等相关物流领域之外,同时探索将其与企业内部ERP系统集成,从而使该技术实时动态提供的信息能影响到工厂内部环节,直接为生产服务,在工厂内部的仓储管理,物料管理,进出口环节产生指导作用,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该方案的技术优势。

企业进出口管理系统(关务系统),对内作为企业ERP系统的一部分,对外作为海关监管的窗口,在企业运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务管理系统中各控制环节的核心触发点,如进口原材料的通关,入仓,成品的发货,商检,出货,出口等环节的发生,是系统控制与后续业务有序进行的关键。而以上环节的发生,都与运输车辆的当前位置与状态有关。在企业已具备基于GIS/GPS的车辆监控系统的前提下,可以利用这些已有的软硬件设备进行功能的扩展与延伸,为进出口业务服务。

2.系统设计:

2.1 GIS/GPS概述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采集、贮存、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它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它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在本文所讨论的关务管理系统中,GIS模块即以电子地图的形式,将移动车辆的地理位置匹配到地图相应位置,进行动态的显示。同时提供空间数据,即车辆所处位置的查询以及属性数据的查询。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国防部研究建立的新一带卫星导航系统。GPS卫星由分布在空间6个轨道面的24颗(3颗备用卫星)工作卫星组成。GPS卫星空间星座的分布保障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候,在理论上可至少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地面上GPS接受器利用GPS卫星发送的信号,通过不断的观测与解算,得到接受器所在观测点的位置。

2.2 车辆监控系统实现原理

系统在逻辑上由三大部分组成:监控中心,GPRS无线通信网络(或者GSM短消息通信机制),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即物流运输车辆,安装有GPS接受机及无线通信设备。车辆在移动过程中,GPS接收机铺捉卫星信号,实时解算出当前的空间位置,数据通过GPRS(GSM短消息)传送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以此了解到车辆的位置及运行动态,同时,中心也可以向车辆发出调度指令,从而实现对车辆的监控和管理。车辆发送过来的地理位置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监控端的GIS应用软件提取这些数据,将车辆的位置匹配显示到电子地图上,以直观可视的方式便于用户监控车辆的运行状态。

2.3 车辆监控系统在进出口环节中的应用

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不同用户角色对车辆运行状态的关注,即对运输车辆承载的物料及产品信息的关注,也就是对移动信息流的关注。根据不同层次部门的需要,对受监控的车辆及车辆所附加信息有不同的关注点,安全监控部门,物流部门重在了解车辆的的运行状态,是否按照规定路线,去往指定目的地;物料采购部门关注车辆所载物料成品的数量,来自哪个供应商,入仓时间,能否及时投放生产;仓储部门关注进货车辆与出货车辆的动态平衡,以使仓存最小化;进出口部门则关注与进出口有关的环节。

进出口业务对车辆、车载物料(成品)地理位置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进口环节:需要了解车辆通关,所载货物信息,时间点等信息。以准备对进口物料进行申报,对保税与非保税物料进行区分,在物料计划进口或者即将到达口岸时,准备相关资料,在关务系统中生成报关数据,同时,根据保税与非保税的属性,进口物料的数量,以及物料清单(BOM),结合历史进出口数据,计算本次或者下一次需向海关新申请备案的监管物料数量。

出口环节,商检环节:需要了解车辆出货安排,成品出货计划,报检时间,出口时间。根据这些信息准备报检资料,在货物完成报检以后,进行系统的确认同时准备出口报关资料,计算消耗及理论库存,在货物出海关口岸以后,进行系统确认。

能够对以上各个环节较准确,实时的确认,在进出口管理系统中有重要意义。根据这些控制点安排后续业务操作,合理的分配进程,较精确的进行库存的计算,及早安排申报与备案,避免备案数量过多或过少,避免仅凭计划,不能按照实际进出口的情况来控制相关环节,从而由于计划的临时更改而带来的环节取消、系统操作回滚以及数据的不准确。

企业关务系统,一般为企业ERP系统的一部分。在使用标准化ERP系统(例如SAP)的企业中,由于进出口业务的特殊复杂性,地方海关政策差异性以及易变性,很多时候关务系统是独立于企业ERP系统之外的,仅与ERP系统共享数据库,或者建立了专用数据库。此类系统由于保持独立,业务相对单一,易于进行二次开发,避免因进出口业务变化带来的系统升级影响整个ERP系统,开发成本也比较低,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将车辆监控系统引入到关务系统中来,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两个系统直接集成在一起开发,也可以仅对现有关务系统进行升级,只使用车辆监控系统所提供的数据,本文讨论后一种开发模式。

3.系统实现

3.1 系统功能

系统升级部分的功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数据库部分存储运输车辆的基础信息,地理位置信息,这些数据与物料、成品数据相关联,形成一 个随车辆移动的动态信息流。关务系统关注车辆在进出口环节发生的时间点以及车辆承载的货物信息,从而在相应时间点触发对应业务的系统操作。这是升级部分最重要的功能。另一方面,用户操作界面前端,引入GIS模块即电子地图动态显示功能,在操作界面上,用户可以通过图示化的界面查询到车辆的动态,所处位置,并查看车辆的属性,了解到附加在车辆上的相关货物信息。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还可以根据车辆的运行速度,目的地,预测模拟其随时间的变化。这种可视化的界面,除了方便内部业务人员直观的的了解车辆运输动态,即关注信息流的实时变化外,对外当海关核查时,这种友好的工作模式更利于企业对当前静态与动态的监管信息流进行合理的分析说明,从而提升企业形象。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图如下所示:

3.2 技术实现

企业建立基于GIS/GPS的车辆监控管理系统,系统数据库部分开放给关务系统使用。关务系统数据库中新建升级部分需要的车辆信息,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表。建立数据库之间的实时数据提取机制,将车辆监控数据库中的数据经加工提取到关务数据库中。关务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调用,供业务使用。电子地图功能块,通过直接对关务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开发采用插件设计思想,系统主体部分提供接口,GIS模块以插件的形式,在系统启动时动态加载。

3.2.1 数据库设计

建立监控车辆基础信息表,字段包括车辆编号,车牌,吨位等基础信息;车辆动态表,字段包括车辆编号,活跃状态(闲置,工作),当前位置,当前工作任务属性(进口料件,出口成品,其它),货物属性等;其它地理数据配置表,如保税仓,货仓,海关,商检车场等;车次安排与计划表。另外数据库中已经包含其它业务数据表,如Bom,料件表,成品表等,该类数据一般来自企业ERP系统,这些数据与车辆监控数据,地理信息等数据进行关联,生成进出口业务数据。

3.2.2 业务逻辑实现

进口环节,当监控车辆从各海关口岸,港口,机场等地接受运输货物,其位置信息发送并存储到车辆监控管理数据库中,同步机制将这些信息分发到关务数据库。关务系统检查判断车辆的各逻辑状态有效,从车次安排表中提取该车的工作任务,提取到所载货物信息,同时从业务表中提取对应物料清单等信息,生成进口业务所需的数据与表格,对业务数据进行计算。在某些时间控制点,如车辆离开口岸或者抵达目的地时,提醒系统操作人员做系统确认。商检环节与出口环节,做类似的业务逻辑处理。

3.2.2 GIS模块设计

除了直接使用车辆监控系统接收到的数据直接为进出口服务以外,一般我们还在关务系统中加载GIS模块,即电子地图显示功能块,具有地图显示,编辑,查询等功能,使用户对车辆的动态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并提供查询功能,能够查询车辆的基础信息,属性数据,方便用户及时查看车辆的变化,根据图示,做出决策。

该功能使用GIS软件公司提供的二次开发组件,如MapInfo公司的MapX,ERSI公司的Arcobjects等,它们建立在OCX技术基础上,能够使得即使非专业的GIS开发人员也能迅速掌握。

功能块的开发可以是对现有的关务系统的直接开发,在现有功能界面上,填加上述开发组件,如同一般OCX控件一样使用。更易于管理的开发方式是使用插件设计思想。插件式软件分成主程序和插件两大部分。主框架定义了接口规范,插件实现公共接口,主程序与插件通过接口进行通讯.一个简单的逻辑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种开发思路,使得GIS模块以插件形式出现,主程序仅提供相应接口,在系统启动时对模块进行加载,也可以选择不加载。这样模块与主题功能部分相对独立,仅在需要的时候进行调用。当模块需要升级修改的时候,无需改动主体程序部分,从而保证关务系统业务主体部分的稳定性。

插件开发工具的选择根据原有关务系统的开发平台而定。主流的开发工具中,可以利用微软的VS.NET反射技术实现插件;选用JAVA平台,则可以使用Eclipse来开发插件.

4 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将GPS/GIS的车辆监控系统扩展到企业进出口管理系统中的思想,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该技术方案的优势,为企业运作服务。随着海关从传统的监管模式到电子联网监管的转变,不断使用最新的信息化技术为关务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企业来说,将该技术引入到内部进出口管理系统中来,也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

参考文献:

[1] 龚健雅等。当代地理信息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4年

[2] 刘光。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组件篇[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7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GIS在物流运输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分析,提出加大GIS在物流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对物流企业实现智能管理,降低服务成本,提高作业效率至关重要。

0 引言

作为一个基于数据库分析和管理空间对象的工具,GIS能够很好地弥补物流系统空间和时间具有离散性的不足。我们可以利用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统一资源管理平台,管理和维护好多源信息;利用GIS提供的可视结果,提高了物流业的决策效率。

GIS能在运输路线的优化和车辆调度方面解决大量信息的查询、分析与处理问题,并在运输管理决策层面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的环境。因此,加大GIS在物流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对物流企业实现智能管理,降低服务成本,提高作业效率至关重要。

1 GIS在物流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1.1 实时监控

经过GSM网络的数字通道,将信号输送到车辆监控中心,监控中心通过差分技术换算位置信息,然后通过GIS将位置信号用地图语言显示出来,货主、物流企业可以随时了解车辆的运行状况、任务执行和安排情况,使得不同地方的流动运输设备变得透明而且可控。另外还可能通过远程操作,断电锁车、超速报警对车辆行驶进行实时限速监管、偏移路线预警、疲劳驾驶预警、危险路段提示、紧急情况报警、求助信息发送等安全管理保障驾驶员、货物、车辆及客户财产安全。

1.2 指挥调度

客户经常会因突发性的变故而在车队出发后要求改变原定计划;有时公司在集中回程期间临时得到了新的货源信息;有时几个不同的物流项目要交叉调车。在上述情况下,监控中心借助于GIS就可以根据车辆信息、位置、道路交通状况向车辆发出实时调度指令,用系统的观念运作企业业务,达到充分调度货物及车辆的目的,降低空载率,提高车辆运作效率。如为某条供应链服务,则能够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把整个供应链上的业务操作变得透明,为企业供应链管理打下基础。

1.3 规划车辆路径

目前主流的GIS应用开发平台大多集成了路径分析模块,运输企业可以根据送货车辆的装载量、客户分布、配送订单、送货线路交通状况等因素设定计算条件,利用该模块的功能,结合真实环境中所采集到的空间数据,分析客、货流量的变化情况,对公司的运输线路进行优化处理,可以便利地实现以费用最小或路径最短等目标为出发点的运输路径规划。

1.4 定位跟踪

结合GPS技术实现实时快速的定位,这对于现代物流的高效率管理来说是非常核心的关键。在主控中心的电子地图上选定跟踪车辆,将其运行位置在地图画面上保存,精确定位车辆的具体位置、行驶方向、瞬间时速,形成直观的运行轨迹。并任意放大、缩小、还原、换图,可以随目标移动,使目标始终保持在屏幕上,利用该功能可对车辆和货物进行实时定位、跟踪,满足掌握车辆基本信息、对车辆进行远程管理的需要。另外轨迹回放功能也是GIS和GPS相结合的产物,也可以作为车辆跟踪功能的一个重要补充。

1.5 信息查询

货物发出以后,受控车辆所有的移动信息均被存储在控制中心计算机中——有序存档、方便查询;客户可以通过网络实时查询车辆运输途中的运行情况和所处的位置,了解货物在途中是否安全,是否能快速有效的到达。接货方只需要通过发货方提供的相关资料和权限,就可通过网络实时查看车辆和货物的相关信息,掌握货物在途中的情况以及大概的到达时间。以此来提前安排货物的接收,存放以及销售等环节,使货物的销售链可提前完成。

1.6 辅助决策分析

在物流管理中,GIS会提供历史的、现在的、空间的、属性的等全方位信息,并集成各种信息进行销售分析、市场分析、选址分析以及潜在客户分析等空间分析。另外,GIS与GPS的有效结合,再辅以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可构建高度自动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这种系统不仅能够分析和运用数据,而且能为各种应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使物流变得实时并且成本最优。

2 GIS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支持的技术关键

基于GIS的物流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以可视化技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和决策的正确性,它实际上是以GIS技术为基础,辅以定位、通信、Web等技术,涵盖普通物流信息功能的集成系统。GIS与物流管理技术集成,构建物流运输管理平台需要进行数据库建设、分布式信息系统的实现、信息提取和表现以及分析应用等几个阶段,其技术关键就在于数据集成和功能集成。

基于GIS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对异构数据的处理。数据集成需要将异构数据规划为同构数据,如基于元数据的系统集成、基于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集成等。或者将异构数据规划为同构的过渡数据,如基于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集成等,其目的在于形成的数据或过渡数据可以直接被系统所使用。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基于RDBMS的集成方式,在同一数据库中采用同构的方式同时存储空间数据、非空间数据、影像数据等,采用标准SQL语言可以实现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分离,Oracle、DB2、Informix等均支持上述操作。

功能集成就是GIS功能与物流管理功能的规划和重构,可采用的技术方法有:GIS系统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相对独立的模式、基于OLE技术的操作模式、基于COM技术的操作模式、基于Corba技术的操作模式和基于Agent技术的操作模式等。

3 GIS技术应用有待提升

我国目前物流运输管理软件的开发模式有两种:

一是利用国外成熟的商业GIS平台进行系统的二次开发;

二是直接针对具体应用中的空间问题开发与之相对应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后者研发成本高,软件制作周期长,并且在具体应用环境中还存在系统可靠性等因素,故实际应用较少,主流应用仍为第一种方式。

目前基于GIS的物流运输管理软件本身的质量和市场的需求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GIS技术的应用上,成本高昂也是GIS技术没能迅速在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取得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由于各个部门、机构间缺乏数据共享机制,造成大量重复建设,成本居高不下。GIS基础空间地理数据,无论从覆盖面、详细程度、市场价格等各个方面来说,还都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

随着国家三大库建设计划的逐步实施,GIS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上述问题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以解决。GIS的应用,必将提升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使企业日常运作数字化,不仅提高企业运作效率,而且提升企业形象,争取更多的客户。

参考文献:

[1]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刘官文.论GIS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09(5):93-95.

[3]刘贵明.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8

本文从铁道车辆故障曲线和磨耗损裕量曲线进行分析,针对车辆故障发生阶段和其发生概率,及两者之间相互联系角度,设计出最佳技术和管理方案,并提出出专门化、科学化、合理化铁道车辆维护技术管理建议。

【关键词】

铁道车辆;维护技术;管理模式

1 车辆维修理论性曲线

1.1概述车辆故障曲线

一旦车辆发生故障会使全线运行中断,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对车辆定期维修,可避免车辆突发故障的发生。车辆故障曲线又称为“浴盆曲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由曲线可知:

1阶段是初期故障。对于新造车辆或大型车辆的使用初期阶段,一般故障发生率较高。其原因是设计制造薄弱环节,新零件、不同零件之间需要一定磨合时间,因此也被名为“锯齿图形故障阶段。”

2阶段是偶发性故障阶段。故障发生概率取决于车辆维护质量与产品制造质量高低,故障发生概率相对平稳,因此是车辆最佳使用阶段。

3阶段是插入量后期破损阶段。车辆需要高额维护费用保证其后期使用价值,如果不及时采取翻新、资产重置或大型维修等技术措施,故障发生概率普遍较高。如果想要延长车辆使用寿命,需要加强维护成本,不然会得不偿失。

不同品牌、型号、使用目的的车辆或主要零部件“浴盆曲线”是不同的,需要为每个车辆分别制定专门曲线,或是相近几组类型车辆。分析该曲线制定车型维修策略,灵活运用,从而提高车辆使用效益。例如:在1阶段停轮并进行一次检查,可在故障发生点之前或运行3个月后,如果没有异常现象,可以连续使用6年对其不分解检修,并在失效前对其分解检修即可。

制定故障率曲线目的是降低不必要的分解检修、最佳使用期分解检修,使得车辆运用和检修达到最佳搭配效果。但是在实际车辆使用寿命周期维护阶段,由“小浴盆曲线”所组成的“大浴盆曲线”组成,并做好2阶段下分解检修故障预防性技术措施,保证阶段下可进行及时分解检修,使得车辆使用达到最大经济效益和安全性。

1.2磨耗裕量

车辆进入使用阶段,主零件初始化储备较为充足,时间越久,1阶段的磨耗裕量也就越大,随之2阶段会逐渐减小,3阶段表现平稳 ,4阶段磨耗裕量开始一直增加到故障发生临界点。临界点与故障发生之间有较小空间,此阶段进行分解检修。检修后车辆与新造是有同等技术状态,部件已过磨合期,加上重点部位加强型修理整合,使得车辆运行更加安全、可靠。

2 铁道车辆维护技术管理

2.1事后维护技术

车辆事后维护技术是指在系统运转一段时间后,发生一定技术型功能故障,导致不能正常使用该系统所进行的事后维修。这种维护技术实现电气配件预防维修可能性极低,需要通过弱环节了解故障发生趋势,并相应的开展一些尝试性弥补工作。如果和车辆运行安全性能关系不大,应采取事后维护技术保证车辆质量。

2.2状态修技术

状态修技术的经济适用性和可行性都较好,前提是对车辆运行系统或零部件进行在线实时检测、监视、周期性检查等,在短时间内采取一定维修技术保证系统运行安全性和质量,因此需要借助高科技破损检测设备对其技术处理,但是维修费相对较高。

2.3预防维修技术

预防性维修技术是在车辆投入运行开始即对其定期修理。新设备质量保证期限内,确定预防性维修周期的是供应商,在质保期限后,需要按照客户经验、随机检查、日常检查、弱点检查等针对性的调整,对设备修正或改进,减少故障发生概率。

2.4优化维修周期

将长周期分成若干短周期维修最适宜维护车辆,需要检修和运用人员配合完成此项技术,例如:铁道车司机在车辆运行前进行检查与整备工作。在车辆子系统维护周期基础上,维护应该更加单一、小,其具有操作方便、经济、适用等特点。而大型维修应该由车辆各系统分包商维修厂管理。(表1)

3 建立健全车辆维修技术管理结构和系统

3.1建立专职技术管理部门

车辆管理机构应建立维护技术管理职能部门,根据领导层、业务指导和监督设计相应的管理体系,并构建管理网络,实现铁道车辆维修技术管理组织、协调、指导与监督一体化工作。首先,明确车辆维修技术管理工作室具体内容;其次,建立维修技术咨询台及服务体系;最后,建立车辆维修技术监督检查与反馈机制,从而实现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管理体系,加强技术管理水平和标准化。

3.2建立会测量维修和检测技术管理体系

为了配合车辆综合检测工作,需要分级实施维护前后检测工作,并且现阶段车辆综合性能检测体系上,以“合理布局”为原则指导并组建检测机构,从而完善技术管理工作,科学指导车辆维修,保证监督和维修质量。

4 铁道车辆RAMS技术管理

RAMS技术管理是集合可靠性、可维修性、安全性和可用性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满足了车辆技术和经济性能要求。

4.1RAMS指标

一般在新造厂、段修上实行RAMS技术管理,并结合国内现有管理,分别制定货车各项指标,提高铁道车辆维修技术管理水平有一定促进作用。

4.2安全性

车辆使用中,安全性核心内容是完整性,最高目标不大于安全记录数值,用SIL(完全完整性水平)评估,运用概率安全法,编程设备危险事故和电子系统,并对故障进行综合分析后,处理风险。

5 结束语

铁道车辆技术管理属于政策性较强、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的综合性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完整、明确分工的管理系统,运用一定技术手段,协调、配合的开展管理工作,保证车辆按期进行维修,提高车辆运行质量和维修质量。从整体上加强车辆运输装备性能,从而促进铁路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 车辆门禁;寿命周期费用;敏感度分析;方案决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79

[中图分类号] TN911.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171- 06

1 引 言

随着靶场内部车辆保有量日益增加,试验车、公务车、通勤车、私家车出行越来越频繁,车辆给场区管理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日趋明显,实现场区车辆管理的科学化、正规化,需要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以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车辆门禁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管理者来说,确保试验车、公务车、通勤车等公车授权出入,掌握包括私家车在内的所有车辆出入日志,是基本职责要求;作为驾驶员来说,车辆无障碍通行,降低损耗,节约时间。

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车辆门禁主要有三种实现技术:IC卡技术[1]、RFID技术[2]和图像识别技术[3]。其中,IC卡技术需驾驶员停车刷卡识别[4],有“车卡不符”的风险;RFID技术需在车上绑定RFID卡,在卡口处自动识别读写,具有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中[5];图像识别技术无需在车上放置任何东西,卡口摄像机抓拍车牌,自动快速识别号码,具有“即见即得”的特点。

由于资金投资大、涉及范围广、使用周期长,在车辆门禁建设方案的选择上,既要考虑技术先进性和使用便利性,还要考虑到工程的初始投资,以及全寿命周期成本核算,获得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的选型方案,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为此,本文主要从基于RFID技术和基于图像识别技术中选择最优的车辆门禁建设方案。

2 LCC理论概述

LCC是寿命周期费用(Life Cycle Cost)的英文缩写,有时又称全寿命费用,是设备(或装备)等产品在采购(研制)、使用(维持)、报废(退役)等等寿命周期各阶段的费用总和[6]。LCC观念在1950年美国对可靠性的研究报告中已有萌芽,认识到了早期决策对LCC有着决定性影响。1966年美国国防部开始正式研究LCC理论,并逐渐在全军中推广应用。我国颁布了GJB 1364-1992《装备费用-效能分析》、GJBz 20456-1997《电子对抗装备寿命周期费用估算》、GJBz 20517-1998《武器装备寿命周期费用估算》等国家军用标准。随着LCC理论在军事领域的成功应用,在民用领域也逐渐得到应用。LCC评价法是一种以提高经济性和确保单位利益为目标的决策方法[7],其要点如下:

(1)在选择产品时,将采购费(AC)和维持费(SC)统一考虑,据此以达到总费用(LCC)最低的目标。总费用的计算见式(1)。

LCC=AC+SC(1)

(2)在研制产品的开始阶段就进行LCC研究,据此可以更加主动地进行最经济的设计。

(3)设计时把LCC作为设计参数加以运用,据此实现“允许的成本”,费用不是产品满足其他设计指标后的“被动”的结果,而是按预定费用计划实现的指标。

(4)费用是以货币形式体现的,而货币具有时间价值,当没考虑此特性时为静态费用,反之为动态费用。因此,利息的计算是LCC理论的基础。其终值和现值的计算分别见式(2)和式(3):

F=P×(1+i)n(2)

P=F×(1+i)-n(3)

上两式中:F―终值;P―现值;i―年利率;n―年数。

(5)进行充分的权衡,据此获得最佳的改进方案。

3 车辆门禁方案

在场区现有的通信网络平台上,建设一个对5个出入口实施统一的车辆门禁管理系统。

其基本假设如下:

(1)设备均为全新,并具有n=10年以上的设计寿命;

(2)10年后设备没有残值,将直接废弃;

(3)年利率按i=10%估算;

(4)场区内部现有车辆≤500台,车辆保有量年增速为60台/年;

(5)执行计划维修制度,当需要时停用修理;

(6)配套的UPS电源、网络交换机、光纤网路等设备费用,人员值守、用电消耗及场所等产生的费用,以及管理费、税费等其他费用均不计入决策。

鉴于车辆门禁设备是应用广泛的成熟产品,经过市场调研,形成两个方案,见表1。其中,方案A是基于RFID技术构建,方案B是基于图像识别技术构建。

注:安防设备一般需要30×7×24h连续工作

4 LCC费用计算与分析

4.1 LCC费用模型

车辆门禁项目的LCC费用模型,见下图1所示。

LCC费用主要包括AC投资费用和SC使用费用两部分。由于车辆门禁是成熟产品,在AC投资费用中只包含AC0首次采购费。其中,SC使用费用包括S1有用物费、S2检修费、S3消耗品费和报废处置费。由于本文假设是直接废弃,因此报废处置费为0,不列入计算。

因此,LCC费用的计算见式(4):

LCC=AC+SC=AC0+S1+S2+S3(4)

4.2 LCC费用的计算

根据调研所得的表1数据,分别就基于RFID技术构建的方案A和基于图像识别技术构建的方案B中进行LCC费用计算,其计算结果分别见下表2和表3。

4.3 LCC费用的分析

从上表2可以看出,方案A的初始投资费为32.3万元,LCC静态费用为95.5万元,LCC现值费用(动态费用)为66.5万元;而从上表3可以看出,方案B的初始投资费为34.9万元,LCC静态费用为90.1万元,LCC现值费用为64.2万元。

若仅从投资费用的角度考虑,显然会得出方案A更优的结论,它比方案B要少投资2.6万元;但从LCC费用上看,利用上表2和表3的数据,可以得到两个方案的LCC现值费用的时间对比,见下图2。可看出,从第6年开始,方案B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从上表4可看出,影响方案A的LCC现值费用主要是有用物费(S1)和首次采购费(AC0),分别占总费用的49.8%和48.6%,而检修费(S2)和消耗品费(S3)之和占总费用的1.6%;影响方案B的LCC现值费用主要也是首次采购费(AC0)和有用物费(S1),分别占总费用的54.4%和45.6%,而检修费(S2)和消耗品费(S3)之和占总费用的3.2%。

两个方案对比看出,方案A的LCC费用受后续使用年限和年利率的影响更大,方案B的LCC费用受首次采购的规模影响更大。

下面以此为基本方案,结合本文的基本假设和上表1、表2和表3的数据,就建设规模、使用年限及年利率等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净现值法对其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如下表5所示。

从表5的结算结果可知,对于方案A的LCC净现值影响因素依次是:规模的扩大、使用年限的延长、规模的缩小、使用年限的缩短、年利率的降低和年利率的提高;而对于方案B的LCC净现值影响因素依次是:规模的扩大、规模的缩小、使用年限的缩短、使用年限的延长、年利率的降低和年利率的提高。

考虑到场区现状,车辆门禁的规模不可能缩小,短期内又不可能扩大,使用的年限越长越好,再结合图像技术不用在车上加装任何东西的扩展方便性,本文认为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方案B更佳。

5 结 语

LCC理论是一种先进的系统管理科学,其目的是提高产品的长期使用效益。通过LCC理论在车辆门禁建设上的决策应用可以看出,LCC理论在靶场装备建设与管理上尤其有用,它既可以成为靶场装备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决策手段,又可以成为提高装备长期使用军事经济效益的有益措施。

通过LCC可以对不同侯选方案进行分析决策;通过LCC计算,并按LCC最低原则选择中标装备,可提高国防经费的使用效益;根据LCC的构成情况,装备管理部门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装备全寿命过程的成本控制,努力实现LCC最低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爱英. 智能IC卡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10.

[2]Finkenzeller K.射频识别(RFID)技术[M].吴晓峰,陈大才,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27.

[3]郭智辉. 基于视频的车辆识别系统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3.

[4]任传成,巩建闽,王海涛. IC卡技术在智能小区停车场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J].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6(3):70-71,87.

[5]钟振,赖顺桥,肖熠琳,等. RFID车辆智能管理系统[J]. 机电工程技术,2011,40(2):39-40,56.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10

论文 关键词: 交通 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车辆运行安全和风险评估技术的相关资料,分析和归纳车辆运行安全风险评估的背景、应用状况和 发展 趋势。对空军部队车辆交通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可以作为下一步空军部队车辆运行安全风险评估中危险源分析的 参考 依据。

1、引言

在" 中国 博鳌2006交通安全与风险管理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指出:中国交通安全当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大会研讨的结论是:一是从公共安全出发来设计交通安全与风险管理互渗相融新模式,一是从法治的角度来建设这种新模式。如果把风险管理理念上升到公共安全这个高度,用立法手段来精心培育这一理念,中国公众意识里的风险防范之弦就会绷得更紧一些,风险防范参与程度就会更高一些,事故发生的概率就会更小一些。

2、空军部队车辆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由众多定性元素和错综复杂的定量元素组成,这些元素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可分为宏观因素(系统环境)和微观因素(系统内因素,即人、车、路)两个方面。交通系统宏观因素指的是整个社会环境,包括 经济 、 政治 、文化、 法律 、 教育 、人口素质和交通道德水平等方面。微观因素中,"人"是指驾驶人员、行人和骑自行车人;"车"是指各种车辆,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路"是指道路及相关的设施设备(即道路环境)。道路交通系统内因素和外因素密不可分,人、车、路都是处于整个社会环境之中,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道路运输安全是由人-车-路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仅仅了解人员、车辆、道路、环境、管理各个因素在道路运输安全中的影响,对深入分析系统安全状况和进行系统安全评价是不够的。因为大多数事故都是由系统中人员、车辆、道路、环境、管理中两个以上的因素造成的。因此,必须在进行道路运输系统各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子系统内部及子系统之间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明确各种危险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机理,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否则,就会造成分析的表面化和粗浅化,难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2.1驾驶员-车辆因素 2.2驾驶员-管理因素

对驾驶员的日常管理是汽车分队建设中根本性、经常性的基础工作,是圆满完成各项运输任务的前提条件。严格管理,就能够促进驾驶员自觉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保持汽车分队正常的工作和良好的秩序。如果对驾驶人员的管理教育不严格,把安全行车工作看作是一项单纯的技术操作问题,忽视对车勤人员的管理和教育,一些车勤人员就会作风散漫,纪律松驰,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2.3驾驶员-管理-车辆因素

管理的不严格,不恰当,致使驾驶员违纪私自驾车外出,心里有所顾忌,注意力不集中,遇到突发情况便处置不当,其中大多事故均是此综合因素引起。管理是保证,驾驶员是主体,车辆是物质基础。高素质的驾驶员有利于部队的管理和保持车辆的良好性能,严格的管理可以约束驾驶员的行为和保障车辆技术状态,车辆良好的性能可以缓解驾驶员和管理方面的压力。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事故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管理就是处理好驾驶员、车辆之间的关系,使交通尽可能安全、畅通。要采取综合的办法,实施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治理,从驾驶员的选拔、训练、使用和日常管理、考核奖惩等方面,健全制度,提高队伍质量。抓住车辆使用的计划、派遣、运行管理、检查纠察等环节,切实落实安全管理要求。从安全管理的全局出发,在组织领导、政策制定、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系统考虑和整体筹划,通过其他各项工作的落实,促进车辆安全工作的落实,以提高部队管理水平。

3、结论

本文关键词:车辆技术管理论文十篇,资料文库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怀化人才网 湘ICP备2022000165号-1

地址: EMAIL:2053886994@qq.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